当前,涉及高校招生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极强。诈骗分子针对考生查分、填报志愿等高频场景,搭建钓鱼网站模仿查分系统、志愿填报系统,通过班级群、社交平台推送虚假信息,甚至冒充招生办老师打电话,诱导考生和家长掉进“改分”“保录取”等诈骗陷阱,让人防不胜防。因此,上好“反诈第一课”,是保障高校招生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升学路上的必修课。
构建多方协同的防护体系,是上好反诈课的基础。相关部门需建立协作机制,定期研判诈骗新动向,将反诈纳入学生必修课程,采用开设讲座、知识竞答等形式,用真实案例和数据揭示诈骗套路;加强家校联动,通过班级群、家长会等渠道推送反诈知识;鼓励青年志愿者参与反诈宣传,利用剧本杀、反诈直播间等新形式,讲解诈骗陷阱。
精准预警提示是反诈课的重点内容。相关部门要第一时间发布诈骗套路预警,及时通报考生和家长;在查分官网、志愿填报系统设置防骗弹窗,对用搜索引擎查询“改分”“保录取”等关键词的用户,进行防骗警示;要联合通信运营商向考生和家长发送防骗短信,形成全方位的精准预警网络。
提升辨识能力是反诈课的核心目标。考生和家长要主动学习反诈知识,警惕“特批名额”“低分录取”等诱惑,涉及金钱交易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要善用官方资源进行查分、填报志愿,对陌生链接、二维码保持应有警惕,遇到可疑情况可及时向招生办、学校或公安机关求助。
上好“反诈第一课”,既是对考生升学之路的守护,也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维护。只有各方协同发力、考生和家长主动设防,才能避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
(作者单位:山东省公安厅刑事侦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