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民法院近日审结的一起案件引人深思:餐厅送餐机器人撞伤一名3岁幼童,法院最终判定餐厅与监护人各承担一半责任。该案为智能设备在公共场所的安全应用敲响了警钟。
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暗藏风险。从餐厅送餐机器人撞伤幼童,到智能安检设备误判引发纠纷,再到无人快递车剐蹭车辆,类似事故近年频发。这些设备虽标榜“智能化”,却可能因传感器精度不足、算法漏洞、应急响应迟缓等问题,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成为潜在“危险源”。
安全隐患的背后,是行业规范与监管体系的滞后。当前智能设备行业存在标准碎片化、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不同企业的设备参数、安全指标各异,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合格产品”可能在实际场景中表现失当。在责任认定上,设备制造商、运营方、使用者之间的权责划分常陷入“踢皮球”困境——机器人撞伤行人,是由算法存在缺陷的制造商负责,还是由操作不当的运营方负责?现有法律虽有原则性规定,但面对“机器行为”这一新兴领域,具体条款仍显笼统。
筑牢智能设备的安全防线,需要技术升级、规范完善与监管强化三管齐下。行业自身需建立刚性安全标准,应制定覆盖设备研发、生产、投放全流程的技术规范,强制要求智能设备配备高精度传感器与多重应急制动系统,明确运行速度限制,规定定期安全检测周期,由第三方机构出具合规报告。企业更需摒弃“速度优先”的发展思路,将安全测试纳入产品迭代的核心环节。政府部门需牵头整合行业资源,建立智能设备安全数据库,将设备型号、安全参数、事故记录等信息纳入统一平台,实现“一机一码”可追溯。在责任认定上,应细化法律条款,明确制造商对设计缺陷负责、运营方对使用管理负责的划分原则。同时,要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处力度,对未达标设备强制召回,对隐瞒安全隐患的企业依法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