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围堵是斩断短剧诈骗黑色产业链的第一道防线。诈骗分子将涉诈App伪装成剪辑工具、虚拟主播助手,通过剧情植入、弹窗广告精准引流,其技术隐蔽性对防控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公安机关需联合网信部门构建“智能拦截+动态封禁”机制:运用AI语义识别系统实时扫描内容,对含有违规关键词的片段实施秒级拦截,从传播源头阻断诱导路径;建立涉App动态特征库,针对频繁更换图标、虚构备案信息的非法程序,联动应用商店与网络运营商实施“多端同步封禁”。
警媒共振是穿透流量迷雾的普法利器。短剧诈骗的迷惑性,源于其对不同群体心理弱点的精准拿捏:一些年轻群体追求“零成本暴富”,部分中老年群体轻信“免费福利”,诈骗分子借此将传统骗局包装成“新潮流”。破解之道在于构建“分众化、场景化”普法体系:公安机关可联合影视平台制作“诈骗拆解情景剧”,以“免费看剧—诱导下载—充值套牢”的剧情还原,让年轻用户直观认知风险;社区民警要针对中老年群体开设“防诈微课堂”,用“扫码领鸡蛋=泄露信息”等生活化案例,强化“免费背后有陷阱”的认知。
压实平台责任是铲除黑灰产土壤的关键。部分短视频平台因“流量至上”的逐利心态,对违规推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须加强全链条监管,倒逼平台履行主体责任:事前严格审核合作方资质,禁止无证机构参与短剧推广,从源头过滤风险;事中运用AI巡查直播弹幕与评论区,对“代拍赚佣”等违规账号实施“封禁+行业通报”;事后接入金融监管数据,对异常账户触发风控预警,并追溯资金流向。
治理短剧诈骗绝非单一部门的职责,需公安机关、网信、金融、文化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唯有技术防御筑牢屏障、精准普法唤醒自觉、平台监管压实责任,方能让短剧市场摆脱黑产侵扰,回归文化传播的本真价值。这不仅是对新型网络犯罪的精准打击,更是对数字经济生态的守护——在流量与安全的平衡中,专业治理能力终将成为守护民生底线的定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