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南京警方全面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将“低空警务”建设应用作为推动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创新实施警用无人机“金陵警鹰”行动计划,为平安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
“空地联勤”
织密城市治理网络
“警用无人机能够在2分钟内快速绘制事故现场图,有力推动了事故快处。”南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室主任郭智和说。
据了解,目前南京交警“金陵飞鹰”无人机战队已成立无人机应急处置“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小分队,全覆盖为交管工作赋能增效。
实际工作中,南京警方充分发挥无人机优势,将其作为传统巡逻方式的有效补充和重要辅助,在校园周边、夜经济聚集区、潮汐式人群聚集点位等部位构建起“空地联勤”勤务模式,推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再升级。
“警用无人机动态巡航,与三维地图实时‘碰撞’,哪里要增派警力,哪里安保措施要及时调整,我们都可以立即作出反应。”特警支队指挥室主任滕昆介绍。这种“空地联勤”巡防模式,在马拉松赛事、夫子庙灯会等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确保了今年在南京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的平安有序。
“空地接力”
延伸服务群众触角
一名脑梗老人误入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失联20个小时,警方空地接力,仅用10分钟就将老人找回;栖霞区一位七旬老人上山砍竹后失联,警用无人机精准发现老人躺倒在山石上,民警及时赶到将其送医,老人得以脱离危险……在南京,无人机成为紧急救援的“好助手”。
“自从引入警用无人机后,我们的搜救时间大大降低。”南京市公安局“走失人员查找”专班民警刘健告诉记者,“即使在夜里,警用无人机也能清晰识别救援对象。”
“各位市民朋友,岸边危险,一定要注意脚下安全,禁止一切形式的野钓野泳行为……”台风“贝碧嘉”来临前,在城南河水域上方,一架警用无人机来回盘旋,循环喊话。一旦发现群众越过安全距离,无人机即刻下降至1.5米左右进行“一对一”提醒。
“特别在夏天,我们会使用警用无人机在辖区内的重点水域常态开展防溺水宣传,今年共有效劝阻野泳200多人次;遇上群众遇险等异常情况,警用无人机也能第一时间参与处置。”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区分局巡特警支队四大队大队长田宪元介绍,除喊话宣传外,警用无人机水上救援是在汛期应用最广的救援方式。
据了解,针对汛期落水类警情,南京公安利用警用无人机沿水域进行空中搜索,发现落水者后引导冲锋舟到落水位置,水空联动,救援效率更高。今年以来,南京公安已成功救起落水者10多人。目前,南京公安构建起“5分钟无人机警务圈”,确保遇有相关警情时快速出动。
“空地一体”
深化警航体系改革
为推动警航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有效提高警务实战能力,2023年9月,南京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无人机大队正式建制。
近一年,南京市公安局锚定“领跑、领先、顶尖”的目标追求,以战队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应用为驱动,以赋能实战为核心,以装备配备为保障,在全市布设无人机方舱,层级化培训无人机飞手,在基层站所队建立无人机24小时值班备勤和应急响应等机制,规范化开展每日“三调度”。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彰显了南京警方在深化警航体系改革方面的“飞速度”。
无人机大队大队长华天余介绍,除支队组建市级警用无人机综合战队外,警种部门中组建了8支业务战队。
南京市公安局专门成立警用无人机实战应用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聚焦警种需求,紧扣应用实际,开展警用无人机产品研发工作。
南京公安立足区域优势,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紫金山实验室等多家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持续推进警用无人机应用在现代警务中的深刻变革。目前已规模化创新40余项警用无人机实战应用场景,包括破窗型无人机,有火情时可用于高层楼栋室内突入;救援型无人机,可落在水面上直接向落水群众移动靠近,实现精准救援等。
江苏省公安厅副厅长,南京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常和平表示:“南京公安将进一步探索‘空地一体’无人机警务实战应用体系,以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推进警用无人机规范化、实战化建设,同时深入开展集群作战、红蓝对抗等实战训练,持续提高单机和协同作战水平,为全市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战斗力和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