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公安战线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以细腻与坚韧、专业与温情,守护着群众的平安与幸福。无论是贴心为民的“女警工作室”的47朵警花,还是帮助群众捂紧“钱袋子”的“女子反诈唤醒队”,抑或是驰骋草原的女子骑警队,以及关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嘉”有警花志愿服务队,她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用行动诠释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责任与担当。她们是暖心为民的“贴心人”,是反诈防骗的“防火墙”,是草原上的“平安哨所”,更是法治宣传的“温情使者”。本期“关注”版聚焦基层一线的特色女警队伍,展现她们用专业与温情为平安建设注入的“她力量”。
“女警工作室”民警到社区开展反诈宣传。戴玉佳 摄
萍乡市公安局安源分局·“女警工作室”:整合资源 让普法宣传“活”起来
“同学,这杯反诈咖啡要配着防骗指南喝才更香!”2月27日,江西省萍乡学院的广场上,萍乡市公安局安源分局“女警工作室”的警官刘芬正将定制咖啡递给扫码答题的学生。在她身后,“女警工作室”的招牌下,学生们排起长队体验反诈小游戏。
近年来,萍乡市公安局安源分局组织全局47名女警组建“女警工作室”,从服务青少年群体拓展到服务女性群体、老年群体,以独创的“四队联动+警网融合”机制,在红土地上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巾帼篇章。
近日,记者走进“女警工作室”的展览室,看到工作室负责人卢芳正在整理2024年工作台账:宣传宣讲队开展活动12场次,心理疏导队建立青少年档案30余份,法律援助队提供法律咨询3000余次,外联外事队联动全区17家单位、大学生群体、警娃组建防护网……这些数据背后,是“女警工作室”“四队联动”机制迸发的治理效能。
“我们根据女警本职工作及专长将她们分成四个小分队,就像精密的齿轮组,每个分队都有相应的志愿者可以联动。”卢芳指着其中一张“警宝宣讲团”活动照介绍。这支由宣传宣讲队女警组织的少年普法队伍,用童声讲述法治故事,通过“小手牵大手”模式实现家庭普法全覆盖。宣传宣讲队队长刘芬深有感触:“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告诉家长‘陌生链接不能点’时,反诈知识更容易入脑入心。”法律援助队的王婧对此深有同感,在处置某校学生反馈的疑似偷窥问题时,她们联合心理疏导队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协调外联外事队对接教育部门完善校园安防,最终解决问题。“‘四队联动’不是简单分工,而是通过专业互补形成治理闭环。”王婧说。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领域,如校园高发的游戏充值诈骗、帮信犯罪等,“女警工作室”开发出“剧本杀普法”“安全飞行棋”等特色课程,按照每场活动“1名女警+2名网格员+3名志愿者”的模式,依托街头的“警察小店”开展宣讲。在商圈夜市,女警们在小店摆起“反诈奶茶铺”,将防骗标语印在杯套;在润达商场,她们为女性开设家事调解、职场维权、反家庭暴力等课程,现场受理咨询35次。她们开展的27期不同主题的“警察小店”宣传活动,累计吸引3.2万名群众参与。
“阿姨,这个报警按钮千万记得带在身上,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按红色按钮可以立马联系到我们!”春寒料峭的3月5日,北桥外社区独居老人苏阿姨摸着胸前女警给她戴上的一键智能报警器便携设备,感觉格外温暖。在北桥外社区,这样的智能设备已覆盖10余户特殊老人家庭。这得益于安源分局“女警工作室”联合当地政府推出的“1+11+360”警网融合机制——1个“女警工作室”统筹11个派出所,联动360个社区网格,织就守护银发群体的安全网。
每逢志愿服务日,女警们如约而至上门开展“五个一”服务:一堂反诈课、一次隐患排查、一趟亲情陪伴、一轮法律咨询、一场卫生清扫。她们不仅为老人开设“银发反诈课”,更带着网格员排查水电隐患,握着笤帚打扫庭院。72岁的王大爷眼眶湿润:“这些闺女每次来都带着笑声,家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今年以来,“五个一”志愿服务已帮助辖区老人开展卫生清扫10余次,排查安全隐患21处。同时,安源分局切实发挥“女警工作室”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哨所”的作用,在上门走访时注重收集辖区居民的疑难问题,由“女警工作室”统一协调警种部门、派出所、社区、律师事务所共同解决,通过居民“点单”、工作室“派单”、部门“接单”的处置模式,40个群众疑难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群众的每个诉求都是平安建设的必答题。”卢芳说。
(中国警察网记者曾芳洲、通讯员何曦君、王婧)
“女子反诈唤醒队”到辖区开展反诈宣传。梁洪源 摄
南充舞凤派出所·“女子反诈唤醒队”:耐心劝阻 捂紧百姓“钱袋子”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我今天的损失可就大了!”3月6日下午,在四川省南充市公安局顺庆区分局舞凤派出所的“反诈唤醒室”内,市民刘某紧紧握住民警罗佳莉的手连连道谢。原来,在耐心听完罗佳莉讲解的反诈知识后,刘某意识到自己正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成功避免了“钱袋子”被骗子掏空的危险。
罗佳莉是舞凤派出所民警,同时还是派出所“女子反诈唤醒队”队员。在舞凤派出所,有一支奋战在反诈一线的“娘子军”——由7名平均年龄35岁的女民警辅警组成的“女子反诈唤醒队”。她们不仅具备刑侦、治安、社区等多方面的警务工作经验,还拥有扎实的法律素养和丰富的反诈知识。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与亲和力,她们以“耐心、细心、热心、贴心”为工作理念,创新开展反诈宣传活动,高效实施精准劝阻行动,为辖区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
2024年11月中旬,舞凤派出所接到反诈中心预警:辖区居民李某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已通过货运方式在某小区门口寄出现金。接到指令后,“女子反诈唤醒队”迅速赶到现场劝阻。然而,李某态度强硬,坚称自己未受骗,并拒绝配合调查。面对这一情况,队员们耐心劝导,将李某带回派出所“反诈唤醒室”,通过播放揭露“线上诈骗+线下邮寄”类诈骗手法的短视频,成功唤醒李某的防范意识。最终,民警根据李某寄出现金的快递信息,成功拦截已寄往外地的5万元现金。
“反诈劝阻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与骗子斗智。受害人早一点醒悟,损失就能少一点。”舞凤派出所所长惠鹏介绍,2024年11月,舞凤派出所建成“反诈唤醒室”,并组建了“女子反诈唤醒队”。7名队员充分发挥各自专长,结合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和辖区高发案件类型,精心制作反诈宣传资料、拍摄反诈视频,广泛开展反诈知识普及工作。
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群众一旦被骗子“洗脑”,往往难以相信家人、朋友,甚至前来劝阻的民警。这时,“女子反诈唤醒队”队员们耐心细致、善于倾听、精于表达、共情能力强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化解群众的抵触情绪,使其相信警方的劝阻。
今年3月的一天,舞凤派出所接到南充市公安局预警:市民胡女士疑似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接警后,“女子反诈唤醒队”队员罗佳莉立即电话联系胡女士。然而,此时的胡女士已被深度“洗脑”,对骗子的话深信不疑,反而怀疑罗佳莉是假警察。
“我是不是假警察,你见到我就知道了!”罗佳莉一边通过电话稳住胡女士,防止她在手机上操作转账,一边与同事驱车赶往胡女士家中,同时通知胡女士的丈夫回家协助劝解。最终,面对身着警服、耐心劝解的罗佳莉,胡女士被成功“唤醒”,避免了经济损失。随后,罗佳莉和同事对胡女士夫妇进行反诈宣传,指导他们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通了预警功能。
“每当看到遭遇诈骗的群众被成功劝阻,我们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罗佳莉感慨道,“反诈劝阻工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几万元、几十万元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全部积蓄。能帮他们守住‘钱袋子’,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截至3月8日,‘女子反诈唤醒队’已成功劝阻10余人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舞凤派出所所长惠鹏介绍,下一步,派出所将继续发挥“女子反诈唤醒队”的作用,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宣传方式、加大精准劝阻力度,当好辖区群众的“反诈卫士”,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中国警察网记者谭广涛、通讯员黄桐熊)
女子骑警队在那拉提景区内巡逻。龙会 摄
新源那拉提景区派出所·女子骑警队:策马扬鞭 守护景区平安
在新疆伊犁河谷,当清晨的阳光为那拉提草原镀上一层金边时,马蹄踏碎春日冰花的脆响如期而至。12道飒爽的身影策马掠过雪山花海,她们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公安局那拉提景区派出所女子骑警队,一群以马背为岗、用柔情铸盾的草原守护者。
2018年初,草原上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12名哈萨克族姑娘在海拔2200米的那拉提草原郑重接过缰绳,组建了女子骑警队。她们既展现了现代女性的风采,又传承了哈萨克族女性传统的豪迈气质;既承载着哈萨克族“马背民族”的千年文化基因,又彰显着新时代警务工作的创新智慧。
骑警队成立之初,这些姑娘们面临着骑马技术不熟练、恶劣天气执勤等挑战,但她们凭借坚韧的毅力苦练骑术,在积雪未消的草场上反复摔打磨砺,不断摸索适应景区地形特点的巡逻防控模式。经过锤炼,如今的她们褪去了青涩,身着藏蓝色警服、头戴黑色礼仪帽、脚蹬马靴,跨上矫健的骏马时,不仅是游客镜头中“最炫民族风”的文旅名片,更是草原深处流动的“平安哨所”。
那拉提景区地域辽阔,国家森林公园、河谷草原、空中草原等景点都是热门的打卡胜地。每逢旅游旺季,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然而,复杂多样的地形给巡逻防控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女子骑警队凭借精湛的骑术和无畏的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她们每日沿着既定路线一丝不苟地巡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马蹄声声,回荡在景区的每一寸土地上,为游客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
2024年8月,那拉提草原突遇强对流天气,暴雨倾盆而下,多名游客被困。女子骑警队迅速行动,顶着风雨在草原上疾驰,仔细搜寻每一名可能落单的游客。她们用哈萨克语与汉语交替呼唤,引导游客前往安全区域躲避。当最后一名游客抵达安全区域时,姑娘们的警服早已湿透,但她们仍面带笑容,安慰惊魂未定的游客:“有我们在,别怕,我们的马儿认得每一条回家的路。”
这样的温情时刻在草原上时时上演。2024年9月,一位小朋友游客与家人走散,焦急地大哭起来。正在附近巡逻的女子骑警队发现后,立即下马,温柔地将小朋友抱上马背,一边轻声安抚,一边通过对讲机联系景区工作人员。经过多方努力,小朋友终于与焦急万分的父母团聚,家长感激不已。
女子骑警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温情。在草原上,她们化身为“移动服务站”——背包里的创可贴治愈过磨破脚踝的徒步者,保温壶中热气腾腾的开水温暖过远道而来的游客。她们为焦急的游客找回遗失的手机,用马背上的宣讲传递法治知识,用耐心的劝导化解不文明行为。无论是烈日下的指引,还是风雨中的守护,她们的身影始终与草原的辽阔融为一体,用行动诠释着“服务无小事,平安在身边”。自2018年成立以来,女子骑警队累计服务景区游客1.2万余次,开展“马背宣讲”240余次,成功调解各类纠纷100余起,帮助找回走失游客30余人。夕阳西下,当最后一批游客乘观光车离去,女子骑警队开始了当日的最后一次夜巡。日升日落、寒来暑往,她们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这片土地,以奉献书写了巾帼担当。
(中国警察网记者赖雪婷、通讯员马宏才)
“嘉”有警花志愿服务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桂宗卉 摄
明光市公安局·“嘉”有警花志愿服务队:发挥专长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月4日,安徽省明光市公安局“嘉”有警花志愿服务队携手明光市妇联,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家暴情景互动”“反家暴知识问答”以及“‘闺蜜式’对话引导”等形式,生动地向公众普及了家庭暴力的相关知识。
“咱们真的要注意,家庭暴力不只局限于‘动手’,经常性谩骂、恐吓、恶意贬低等对精神上产生侵害的行为,也会构成家暴。”活动现场,“嘉”有警花志愿服务队队员瞿先琴向群众详细解析了家暴的多种表现形式。作为明光市公安局政工民警,瞿先琴日常负责民警的思想政治工作,此次她运用专业特长,以“闺蜜式”的亲切对话,引导前来咨询的女性正确维护自身权益。“原来法治宣传可以如此贴近生活,我不仅学会了自我保护,还能帮助身边的姐妹!”参与活动的王女士感慨地说。
近年来,明光市公安局从全市公安机关精心挑选65名女警,组建了“嘉”有警花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充分发挥女性细致入微、亲和力强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爱心帮扶、普法宣传及预防犯罪等多方面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明光市公安局妇女委员会统一协调,根据每名女警的日常岗位、专业特长及个人能力,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工作任务。
“我们队伍中既有打击犯罪的能手,也有服务群众的贴心人,还有专业岗位的尖兵。巾帼力量举足轻重,她们用专业和实力诠释了不平凡的‘她力量’。”明光市公安局政治处主任锁必天介绍,近年来,“嘉”有警花志愿服务队中已有多名优秀女警荣获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全省公安机关“成绩突出女民警”等称号。
守护妇女儿童权益、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化解矛盾纠纷……无论是邻里间的口角争执,还是复杂的刑事案件,只要有需要的地方,就能看到“嘉”有警花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的身影。2月18日,明光市三界镇的张女士因与婆婆生活观念差异,频繁因琐事发生冲突,婆媳矛盾逐渐升级为夫妻矛盾乃至家庭矛盾。尽管明光市公安局三界派出所民警多次上门调解,但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2月25日,“嘉”有警花志愿服务队队员甘文丽主动介入,邀请张女士和婆婆到三界派出所进行调解。她以自身经历分享婆媳相处之道,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耐心解心结,最终使矛盾烟消云散,一家人重归于好。“在一些矛盾纠纷的处理上,女民警往往有自己的优势。”明光市公安局三界派出所所长季德辉说。
对优秀的女民警,明光市公安局在表彰奖励、培养任用上予以倾斜。“嘉”有警花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共参与服务各类重点工作50余次,服务群众600余人,队员们荣获各类表彰60余次。
此外,“嘉”有警花志愿服务队还联合妇联、司法、社区等单位部门,围绕妇女、儿童等主题,开展联合帮扶、上门纾困、主题宣传等活动,用“巾帼微光”为平安明光建设打造温情底色。
(中国警察网记者王娅飞、通讯员桂宗卉、杨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