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的门票向来供不应求,消费者求票心切,常常丧失应有的警惕。从演唱会现场不法分子私自开启“暗门”、破坏现场秩序,到诈骗分子打着“内部渠道”“低价转让”等幌子设下诈骗陷阱,再到二手交易平台上,卖家恶意抬价、失联跑路,导致消费者钱票两空……这些案例犹如一记记警钟,重重地敲在每一位消费者的心上。怎样让每一次观演(赛)都能成为安全、愉快的体验?多地公安民警结合近期发生的案件为您分析支招。
高价门票背后套路多
案件回放▲▲▲
线上交易钱票两空
2025年2月23日,中超联赛山东泰山与河南队的比赛在济南奥体中心体育场开赛,这场备受瞩目的赛事吸引了众多球迷,门票迅速售罄。
球迷周某为观赛,在某二手平台委托卖家购买一张200余元的门票并提前付款。不料,卖家购票后告知周某,现在的票价涨至每张600元。周某觉得价格离谱,要求退款,卖家拒绝并随后失联。无奈之下,周某选择向警方求助。
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区分局奥体中心派出所民警接警后,一边安抚周某情绪,详细询问事情经过,一边联系涉事卖家,与平台沟通调取证据。经过不懈努力,民警成功帮周某追回票款,并依法处置了卖家。
案件分析▲▲▲
二手平台交易风险高
近期,演唱会、音乐节及大型体育赛事火爆,抢票难成常态,二手交易平台成为购票热门渠道。线上交易,消费者难以核实卖家信息,不法分子利用平台漏洞进行诈骗,还有部分卖家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虚构“内部渠道”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往往因着急购票忽视风险,未通过官方核实门票真伪,也未留存交易凭证,维权困难。部分受害者害怕麻烦、担心维权成本,选择忍气吞声,更是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此外,部分二手交易平台对卖家资质审核不严,缺乏违规交易预警拦截机制,未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民警支招▲▲▲
“私下交易”应谨慎
段崇伟(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区分局奥体中心派出所教导员):
消费者遇到一票难求时,对于“低价票”“内部票”这类说辞需提高警惕。在交易开始前,消费者务必对门票的真实性进行核查,要求卖家提供门票的实物照片以及购票凭证,并通过官方验证途径来确认真伪。在交易过程中,要保留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订单信息等,以便为后续维权提供依据。若卖家提出私下转账的要求,频繁更换联系方式,或者拒绝提供票务的详细信息,应当机立断终止交易。
消费者一旦遭遇诈骗,要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借助法律手段来挽回自身的损失。同时,二手交易平台应强化治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净化交易环境。
(中国警察网记者孙丽丽、通讯员赵亚辉、杜菁菁)
购票实名制下的“黄牛”圈套
案件回放▲▲▲
无票球迷轻信“黄牛”
3月1日,上海申花与北京国安在上海体育场展开大战,近4万名球迷涌入现场,门票极度紧俏。外地球迷李某等三人专程赶来,期望买到余票。“黄牛”梅某见状,主动上前搭讪,称能将他们带入场内,添加李某微信后,约定事后每人收取400元。
当日19时35分,比赛开始不久,梅某趁入场人流高峰,在体育场2号扶梯外铁马处,强行拉开铁马欲将三人推进入场通道,被现场保安当场制止,随后移交徐汇分局衡复治安派出所。目前,梅某因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行政拘留,李某等三人也承认错误,接受批评教育。
案件分析▲▲▲
购票实名制下“黄牛”仍猖狂
本案反映出部分观众对实名制购票政策缺乏了解,给了“黄牛”可乘之机。李某等三人起初不知道演出票实行“强实名制”,直到梅某强行闯关,才意识到被骗且自身行为不当。警方在三人指认下抓获梅某。经查,梅某有多次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公安机关督促主办方实施“二次票检+二次安检”,梅某的手段根本无法得逞。
民警支招▲▲▲
保留维权证据很重要
陆瑞健(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衡复治安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副主任):
消费者观赛购票务必保证身份证信息与观赛人一致,对社交平台上“内部票”“员工票”等绕过“强实名制”的话术提高警惕。
同时,消费者要拒绝与“黄牛”现场交易,“强实名制”要求“人证票”一致,非购票者无法核验入场。若对入场流程或门票真实性存疑,消费者应及时联系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核实,发现拉客兜售等可疑情况,立即向公安机关反映。一旦受骗,消费者要妥善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并报警。
(中国警察网记者吴艺、通讯员马凯)
轻信“内部渠道”掉入陷阱
案件回放▲▲▲
购买演唱会门票被骗
3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的罗女士想购买某明星演唱会门票,官方抢票未成功后,罗女士在社交平台发现有人低价售卖,卖家自称官方票务合作商,有“内部渠道”,且头像显示为官方票务标识。罗女士信以为真,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完成付款后,卖家称“资金被拦截,订单超时”,让她点击新链接重新付款,然而接连支付多次后,均显示“出票失败”。当罗女士想退款时,已被卖家拉黑,网页链接也无法打开,此时她才惊觉被骗,随即报警。
案件分析▲▲▲
“内部渠道”为常见诈骗套路
春季到来,明星演唱会门票预售开启,热门场次一票难求。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利用歌迷追星的急切心理及网络平台的虚拟、隐蔽特性,以低价转让、“内部渠道”等名义实施诈骗。本案中,诈骗分子伪造内部票务信息、假冒官方身份、制作钓鱼链接,诱导罗女士多次转账,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而受害人因警惕性不足,受低价诱惑,最终落入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
民警支招▲▲▲
购买门票要多个心眼
蒙曦(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公安局良庆分局反诈侦查中心负责人):
请消费者购票时坚决不要相信陌生人“内部渠道”的说法,不进入非官方网站、小程序,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与转账风险。
消费者购票时要保持理性,记住实名制门票不可转让,勿因不法分子的转让借口贪便宜买“转让票”,以免遭受经济损失。现场购票时,消费者要仔细甄别票面信息,谨防“黄牛”售卖的高仿门票,若买到假票,应保留证据及时报警,并配合警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警察网记者张军、通讯员农云云)
演唱会现场惊现“暗门”
案件回放▲▲▲
铁丝网上的“捷径”
2024年6月16日晚,兰州奥体中心一场明星演唱会人气爆棚。执勤民警巡逻时,发现场馆西南角的隔离设施遭破坏,一条未开放通道直通场内。警方通过监控与支付记录追踪,迅速锁定并抓获嫌疑人马某。
经审讯,马某等人在演唱会前三天抵达兰州,分工明确:马某负责踩点,发现场馆三层未开放区隔离设施有管理盲区;梅某则在社交媒体发布“内部渠道带进场,扫码付款保安全”的虚假广告。演唱会当天,马某用钳子破坏铁丝网,以每人800元的价格带10名无票歌迷进入未售票座位区,非法获利8000元。根据相关规定,马某、梅某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案件分析▲▲▲
购票误区让“黄牛”有机可乘
演唱会“黄牛”屡禁不止,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观众心存侥幸,轻信“强实名制”有漏洞,觉得“黄牛”能绕过系统获得门票。二是消费者盲目相信网络信息,门票售罄时因焦虑引发非理性消费。三是技术盲区导致防范失效,消费者不了解“强实名制”原理。本案受害者没有发现入场闸机的人脸识别系统未激活,其扫码支付记录也不能作为入场凭证。
民警支招▲▲▲
远离“黄牛”陷阱
王锡国(兰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三大队大队长):
春季,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各类大型活动增多,消费者观演(赛)购票时切勿点击短信、社交群内的“补票链接”。同时,要仔细查看票务规则,发现有人在社交平台、粉丝群售卖非正规票,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中国警察网记者闫振宙、通讯员刘胜男、尹怀亮)
点击陌生链接易上当
案件回放▲▲▲
求票心切落入诈骗陷阱
去年4月,黑龙江哈尔滨的谢女士在购买演唱会门票时,轻信网友的“内部渠道”,向对方提供的陌生网站陆续转账5000余元。对方以转账失败为由,诱使谢女士点击另一陌生链接进行“退款”操作,结果她很快收到银行转出10万元的短信,才惊觉被骗。
无独有偶,今年2月,市民王女士为观看热门歌手演唱会,经社交平台联系上自称有“内部渠道”的谢某。谢某以“原价转让”为诱饵,骗得王女士6700元定金,并承诺邮寄门票,但此后谢某以各种借口拖延,王女士三次收到错误快递信息后,意识到受骗并报案。
案件分析▲▲▲
虚假信息吸引消费者“上钩”
上述两起诈骗案件的行骗手法相似,诈骗分子利用消费者购票心切,在社交、二手交易平台发布虚假售票信息,打着“内部渠道”“余票”旗号,以低价或原价转让为饵吸引消费者。有人“上钩”后,诈骗分子便引导受害人通过非正规渠道交易,如直接转账至个人账户、点击陌生链接填个人信息,从而骗取钱财。一旦消费者察觉,诈骗分子便拖延或失联,使消费者难以追回损失。
民警支招▲▲▲
认准正规渠道购票
曹博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
消费者购票时,应首选赛事主办方、正规票务平台或者授权代售点,避免私下交易以及通过非正规渠道购票,认真核对活动名称、场次、座位等信息。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透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谨慎点击陌生链接、下载未知App,若遭遇诈骗,拨打110报警,并提供相关证据信息。
(中国警察网记者宋晨、黄庆、通讯员陈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