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从“粗放处置”到“精准拆弹”,从“部门独唱”到“治理合唱”……近年来,江西省樟树市公安局创新构建“两心联动、两线联通、三级联处”工作机制,推动非警务警情科学分流、精准处置,全面打通公安情指中心与市综治中心“两心”信息壁垒,建立110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两线”一键转办清单,构建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形成矛盾纠纷“接诉即办、分级诊疗”的处置闭环。
如今,在樟树市,“政务服务找12345、刑事治安警情找110、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逐渐成为群众共识,警务减负与治理增效实现双赢。
双中心联动,提升响应速度
“我刚打完报警电话,你们就到了。”3月22日,因为一起邻里纠纷报警的樟树市某小区群众朱先生,对5分钟内赶到的社区干部、网格员与民警竖起了大拇指。
“5分钟到场处置”的响应速度,源于“公安+政务”双引擎驱动模式。
在樟树市公安局创建的“两心联动”“两线联通”机制中,市公安局110接警热线与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联通,梳理11大类165个转办事项,110、12345接到明确属于对方受理的,进行“一键转接”,“民生诉求即时达”成为现实。同时,对纠纷类、求助类等2类19种非警务警情实现“一键双推”,即民警接令出警的同时,市公安局情指中心将警情同步推送至市综治中心,由市综治中心就近指派网格员或社区干部到场处置,全市政务部门采取常驻、轮驻、随驻方式在市综治中心集中办公,确保每起非警务警情都有专业力量“接棒”。
这一机制自2023年2月运行至今,已有效分流非警务警情3.5万余起,占总警情的55%。
合力解纠纷,创新三级联处
“我们以前处置一起纠纷平均耗时6小时。实行警情分流后,各类纠纷均由社区、网格牵头调处,我们有更多时间做实基础工作,抓好防范。”樟树市公安局洋湖派出所民警李海平表示。
简易纠纷网格速办、复杂矛盾专业精办、重大风险联动攻坚,樟树市公安局“三级联处”机制将纠纷类警情划分为“一般、关注、重点”三类,对“易、小、初”类一般纠纷实施“微事网格即办”;对涉及多方利益的“杂、重、大”关注类矛盾,统筹乡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行业调解组织等专业力量进行调解;对“难、复、群”等重点纠纷,由市综治中心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组建“专家会诊团”进行提级调解。
2024年8月,一起矛盾深、历时长且较为复杂的水田边界纠纷在综治中心进行调解。从不同的角度讲情、讲理、讲法,在首席调解员、律师、法官、乡镇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的联合调处下,当事人心结最终被打开,纠纷得以化解。
为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让群众有地方说理,樟树市还设立了“平安樟树”热线,同步上线“平安樟树”小程序,群众可实时查看处置进度,并通过小程序进行在线咨询。
闭环式管理,筑牢平安防线
为防止矛盾纠纷出现反弹,避免“一调了之”,推动非警务警情妥善处置,樟树市公安局对非警务警情中的矛盾纠纷类警情实行闭环式管理。
在樟树市综治中心,记者看到一起邻里纠纷的处置档案:接警员3分钟内完成警情分类,网格员5分钟内到达现场,民警15分钟内完成先期处置,乡级调解团队2小时内促成和解、48小时内完成回访。这种“受理—流转—处置—反馈—回访”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已成为樟树市矛盾化解的标准流程。
接到报警电话后,110接警员通过综合研判准确划分警情类别,将警情视情流转至12345政务服务热线或综治中心。此后,民警先期到达现场、稳控事态,防止矛盾激化,网格员与社区干部同步到场做好衔接,并按照“三级联处”模式化解。
调处完成后,民警按接处警规范,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对“不满意”“基本满意”的督促“再处置”,直至定分止争、案结事了,并将跟踪掌握处置情况反馈至110平台;网格员、社区干部和乡、村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将调处情况反馈至综治中心。针对反馈情况,公安情指中心与市综治中心会实时互通、互相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