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浙江省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山分局在普陀山景区启动古树名木保护暨生态警务宣传月活动,旨在进一步宣传贯彻《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深化“生态警务”建设。
佛教圣地普陀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目前,景区森林总面积达912.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5.28%,现存古树名木1320株,更拥有被称为“地球独子”的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目前该物种全世界只剩一株野生个体,位于普陀山惠济寺西侧)。
逐绿前行,人与青山两不负。近年来,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山分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建立景区生态警务新模式,将1320株古树全部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使之成为展现普陀山景区的另一张“金名片”。
部门联动
构建融合共治“新格局”
“这株高达12米、胸围2.47米的树,就是闻名遐迩的‘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树龄已有210多年。”每天清晨,普陀山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生态警长宋力松都会联合普陀山林场巡林员对母树进行仔细检查,观察生长态势,防止人为破坏。待游客增多后,他们一边科普知识,一边维护秩序,劝阻不文明行为。
“联合巡查已成为我们的例行工作。”宋力松介绍,他们计划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为期3个月的集中攻坚,对普陀山的古树名木进行全面普查,记录树种等信息,并为每棵古树名木建立电子档案,详细标注其历史、文化价值及生态作用,为后续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近年来,普陀山公安将景区生态区域分布与警务区划分有机结合,打造“机制+站点+警务室”深度融合的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并在距离母树不足10米处设立普陀山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暨珍稀树种及古树名木巡查守护中心。同时,整合原河道警长、林区警长等职责,构建“局队所”三级生态警长体系,明确生态警长职责和工作规范。
此外,普陀山公安联合园林、文物、生态环境和综合执法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合、信息联通、问题联排、隐患联治、工作联勤、执法联动的“六联”机制,打造集管理、服务、执法于一体的综合体,全面提升景区基层生态综合治理能力。
“我们实行‘1+N+X’入驻模式,构建涉环线索‘发现—上报—流转—处置—答复’闭环管理,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的转变,显著提升了工作质效。”普陀山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赋能
织密智慧防护“安全网”
“这是鹅耳枥,这是千年古樟,这是罗汉松……”宋力松指着屏幕上的实时监控画面,逐一点开古树“身份”按钮,显示出每棵树的详细信息、养护单位和健康状况。
“准备就位,可以起飞!”随着指令下达,一架警用无人机升空,开始对清明节期间全山森林进行巡查,画面实时传输至派出所综合勤务指挥室。
为深化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普陀山公安坚持科技引领,联合普陀山公用事业管理中心研发“普陀山古树名木数智管理平台”,配套监控摄像头、土壤检测仪和倾斜监测仪等设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古树名木的树种、树龄、位置及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同时,普陀山公安将景区划分为13个区域75个“细胞单元”,依托“公安大脑+智治护航”布局,运用“智佑景区”多跨场景,利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高空鹰眼等设备,实现景区生态要素24小时“立体感知”,织密智慧防护网。
警民共建
奏响绿色共生“协奏曲”
“先生,这里是森林保护区,吸烟存在安全隐患,请您配合。”正在巡逻的吴大姐对一名游客进行劝导。该游客立即熄灭烟头并扔进垃圾桶。吴大姐是景区网约房经营业主,也是“山海守护人”生态义警队成员。
“这里好像有动静。”没走几步,吴大姐发现草丛中有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被栅栏缠住。她迅速上前解救,并感慨道:“景区生态越来越好,偶遇野生动物已成常事。我们与景区共生共荣,保护生态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
近年来,普陀山公安围绕国家5A级景区生态建设需求,围绕“海域、河道、林区、田地、路段、项目、景区”等七大重点区域,整合“洛迦义警”等群防群治力量,组建东海柯渔员、岸线守望员、小岛瞭望员等7支共90余人的“山海守护人”生态义警队伍,共同守护绿色普陀山。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更多人投身生态保护,才能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共同缔造。”普陀山分局治安大队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