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创新机制破解候鸟保护“安全密码”
“快看,鸟巢里的是不是那对东方白鹳‘夫妇’”“是啊,我们的‘老朋友’又回来了”……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观鸟台上,森林公安分局的民警们正通过望远镜观察着这些每年如期而至的“老朋友”,言语中透着重逢的喜悦。
作为我国重要的湿地资源,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是以大鸨、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是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食物补给站,更享有“中国大鸨之乡”“百鸟天堂”的美誉。
近年来,兴安盟公安机关积极推进生态警务建设,在筑牢生态防线、守护鸟类乐园、织密保护网络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着力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全力守护这片生态净土。
“今天天气好,再用无人机巡查一遍。”在候鸟抵达前夕,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对保护区内所有候鸟栖息区域展开了拉网式排查,为即将到来的候鸟筑起安全屏障。
该分局创新采用“地面网格+空中网格”相结合的巡护模式,围绕四个重点鸟类栖息地优化巡逻路线,实施全天候不间断巡查。通过远程监控、在线监测和智能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异常情况的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形成了一套“空地联动”的高效保护机制。
为凝聚生态保护合力,早在2023年,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就与毗邻的三省四县五乡签订了“生态警务协作协议”,并在内部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了“巡查—研判—打击—保护”全链条工作闭环。
随着水域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保护区内呈现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驻足休憩、觅食补充。这些远道而来的候鸟,既是水域生态治理成效最直观的“晴雨表”,又是维护水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守护者”。
去年,兴安盟首个生态警务联勤站正式成立。该站整合了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力量,组建生态保护联盟,建立了包括联勤指挥信息共享、联动巡防治安共管、联助执法办案共商、联护生态环境共治、联控区域卡口共查等在内的多项联勤机制。通过与渔政、水务、环保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开展涉水案件联合执法和治安隐患联合防控等工作,共同守护着保护区的秀美风光。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我们在工作中明显感觉到,候鸟种类逐年增加,大鸨、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数量也连年增长。”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局长金亮介绍说。
随着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鸟类等野生动物的保护行动中来。目前,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记录到78种候鸟,其中包括大鸨、白鹤、东方白鹳、丹顶鹤等2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等5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 记者 张佳良 通讯员 赵春泽 岳茹)
构建“空天地”立体巡护体系
高台筑牢西北绿色安全屏障
3月25日清晨,甘肃省高台县三益渠林场上空,一架警用无人机穿过晨雾,开始执行当天的首次生态巡航任务。机载红外镜头传回的实时画面显示:在大湖湾水库,成群的大天鹅、灰雁、白鹭、燕鸥等候鸟如期而至,它们或追逐嬉戏,或休憩觅食,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高台县湿地候鸟种群数量同比增长8.5%,涉生态领域案件发案率下降57%,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高台县公安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实施“生态警务”机制,通过健全巡防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构建共治格局,为西北生态屏障筑起坚实防线。
“清明前后是森林防火关键期,特别是遇到大风天气,必须加强巡查频次,容不得半点松懈。”3月24日,高台县公安局宣化派出所生态警长王立超在三益渠林场开展防火安全检查时强调。
面对辖区84.1万亩生态保护区,高台公安构建了“空天地”三位一体监测网络,4个生态警务室配备的4套热成像无人机可实现半径15公里范围的精准扫描;由9名生态警长、37名警员和155名义警组成的“生态巡防队”,围绕林草、河道、湖泊等重点生态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查;通过整合全县1500余个智能探头与自然资源卫星遥感系统,形成了智能化生态预警模型。高台县公安局森警大队民警李如兵的巡防台账显示,今春已累计清除非法捕猎装置5套,制止农事用火21起,防火隔离带巡查里程达200公里——相当于对湿地核心区完成了15次地毯式排查。
高台县公安局始终保持对盗伐林木、非法捕捞、猎捕野生动物等生态领域犯罪的“零容忍”态度,以“昆仑”“清风”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等专项行动为抓手,联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治安联防联控、案件移送协调联络等机制,构建“专业打击+行政监管+群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新模式,实现对生态领域犯罪的全链条打击。据统计,去年以来,该局已破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非法狩猎等涉生态领域案件11起,移送起诉21人,涉案金额超百万元。
“有一只‘大鸟’翅膀受伤了……”3月13日17时,高台县公安局黑泉派出所生态义警接到群众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处置。经确认,受伤的“大鸟”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灰雁。民警通过5G视频系统联动野生动物专家,仅用30分钟就将受伤灰雁送至县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进行救治。
这样的高效救援在高台县已成为常态。高台县公安局将“防范、打击、救助”一体化融入日常工作,将“生态警务”触角延伸至镇村社区,建立覆盖全县的生态保护微信群,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在林区、水域醒目位置设立警示牌、宣传栏100余处;在“全国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田间课堂”“校园讲堂”等沉浸式普法活动,年均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网络。
从黑河湿地到祁连山麓,高台县公安局的生态警务实践,不仅守护着迁徙候鸟的生命航线,更在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探索出可复制的治理经验。随着“生态警长制”的深化实施,这片绿洲正焕发着可持续发展的新活力。
(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 记者 胡媛媛 通讯员 王福彬)
深化群防群治 完善快反机制
桂林秀峰以生态警务呵护每一片羽翼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北倚叠彩山,南临漓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精华所在。辖区内有6条河流蜿蜒流淌,与榕湖、桂湖、杉湖等湖泊共同构成水脉网络;东接广西桂林国家森林公园,形成跨区域生态协同屏障。作为桂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这里已知陆栖野生动物近百种。
为守护桂林生态环境,近年来,桂林市公安局秀峰分局以生态警务为抓手,将野生动物保护融入城市治理,用一个个暖心故事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篇章。
2月9日傍晚,甲山派出所民警秦世锦接到居民肖女士求助,称发现一只疑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猫头鹰的幼崽蜷缩在居民楼角落。秦世锦与辅警刘开旺迅速赶赴现场,并联系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助。仅1小时后,幼崽便被安置在专业保温箱中。
“群众的警觉性是第一道防线,我们的速度就是第二道保障。”秦世锦的话道出了秀峰分局的“快反机制”。该局创新“生态警务+群防群治”模式,组建100余人的“生态保护员”队伍,设立24小时救助专线,建立“民警+辅警+社区网格员”联动小组,确保接警后快速响应。今年以来,秀峰分局已救助6只野生动物,其中67%的线索来自群众报警。
2月19日,白龙派出所民警黄力陈收到市民送来的自制“画眉鸟救助舱”——一个带有透气孔的纸箱,里面是一只左眼受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画眉鸟。黄力陈立即启动“科学救治绿色通道”,与桂林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实时对接,完成从伤情研判到专车护送的全流程救助。“您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救了它一命!”黄力陈对市民称赞道。
为强化公众保护意识,秀峰分局推行“社区警务+生态宣传”模式,在景区设置科普展板,进校园、社区开设“小卫士课堂”,倡导“遇见受伤野生动物先报警”的理念。今年以来,该局已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20余场。
守护生态不仅需要温情,更离不开法治利剑。3月10日深夜,丽君派出所民警韦建平巡逻时发现两名形迹可疑人员手持黑色塑料袋。开袋检查后,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夜鹭惊惶扑翅。韦建平当场控制嫌疑人,并联动野生动物保护站专家取证,彻夜完成移交手续。“每只野生动物背后都可能隐藏非法链条。”韦建平说。
秀峰分局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线索共享、联合执法”机制,对非法猎捕、交易等行为“零容忍”。同时,在重点山林布设高空瞭望设备20余个,配备警用无人机4架,构建“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航+地面巡查”的立体防控体系。今年以来,该局共查处相关案件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查获麂子、白鹇、山鸡等野生动物30余只。
从猫头鹰幼崽的“生命通道”到画眉鸟的“救助专车”,从夜鹭案件的“执法铁拳”到社区的“普法微课”,秀峰分局将机制创新成功转化为实践成效。“我们要让保护野生动物的网络越织越密。”秀峰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卿立大表示。在这片山水与城市交融的土地上,秀峰公安以坚守呵护每一片羽翼,用担当守护每一处栖息地,让桂林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名片因生态律动而更加闪耀。
(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 记者 吴建林 通讯员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