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聂唠喽勐”解纠纷促和谐
“聂唠喽勐”是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群众耳熟能详的一句佤族语言,意思是“要以和为贵”,表达了佤族群众与人为善、尊老爱幼的相处方式。沧源县公安局在不断探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中,针对辖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组织各派出所成立一批“聂唠喽勐”调解室,充分发挥乡贤寨老的力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一棵竹子不成蓬,多棵竹子才成蓬。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嘛。”不久前,面对一场因为春耕灌溉引发的纠纷,沧源县公安局勐来派出所社区民警将发生纠纷的两名佤族群众请到了“聂唠喽勐”调解室。民警还邀请了在当地颇有名望的乡贤寨老一同参与调解矛盾纠纷,在民警和乡贤寨老的耐心劝说下,两名群众最终握手言和。
沧源县公安局依托“聂唠喽勐”调解室,与平安法治办、司法所、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方力量,建立健全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实行日常排查、集中排查、条块排查相结合,全面动态排查矛盾纠纷,及时获取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信息,全力实现精准预警防范,切实做到访、调、抚、帮的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沧源县公安局持续打造一批人民群众信得过、叫得响的个人工作室品牌,全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各派出所定期召开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议,及时对收集到的矛盾纠纷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找准矛盾纠纷的成因、分析发展趋势,并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进行风险评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全力为制定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处理。
为激活基层社区警务、群防群治和志愿“红袖标”队伍的末梢“神经元”,沧源县公安局吸纳村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商铺租户等积极分子组建“红袖标”志愿者队伍、村寨联防队,广泛摸排矛盾纠纷线索,切实从源头上避免矛盾纠纷升级,最大限度防止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发生。
为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沧源警方采取发放资料、张贴海报、集中宣讲等方式,紧密结合辖区土地、家庭、情感、劳资等纠纷多发易发的实际,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宣传活动,积极向辖区群众普及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
(中国警察网记者马燕、通讯员鹿晋芸、陈攀)
台州椒江:“警律联调”提升化解率
不久前,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葭沚派出所会同浙江鑫湖律师事务所成功调处一起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民警、律师详细询问了矛盾的症结,采用“律师说法、民警说理”的调解方式,从情、理、法相融合的角度去做双方工作,经过20多天的工作,最终双方对调解结果均表示满意。
近年来,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创新“警律联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机制,实现了各类风险隐患解决在基层、化解在源头,推动调解资源集约化、力量多元化、调处快捷化,让矛盾纠纷应调尽调,降低“民转刑”风险。
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椒江分局推动各派出所与律师事务所结对交流。他们借助律师的公信力和法律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律师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智库、帮扶、普法作用,形成人民调解、公安行政调解、律师调解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多元调处格局。有了律师的介入和参与,既提高了当事人对矛盾纠纷调解的信任度,也增强了派出所民警自身运用法律知识做好调处矛盾纠纷工作的能力水平。
各派出所与律师事务所建立“每周驻所工作一次、每月联合会商一次、每季总结提升一次、每年表彰奖励一次”的“四个一”联动机制。一旦接到关于矛盾纠纷的警情,由派出所民警先行调查定性,对列入“警律联调”范围的警情,区分劳资纠纷、婚姻家庭、民事赔偿等不同领域,邀请专业律师或由纠纷当事人“点单+预约”指定律师作为第三方介入调解,确保案结事了,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件发生。
王女士和石女士因琐事产生激烈争吵,王女士一气之下将石女士的脚踢伤,双方被带至海门派出所。派出所专职调解员第一次调解未果后,组织双方进行第二次调解,并邀请结对律师参加,对双方就人身伤害赔偿计算等法律问题作了详细解答,王女士同意赔偿石女士相关费用。此次调解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受害者的利益,融“法”于“情”,实现“1+1>2”的效果。
同时,各派出所充分发挥警律协作普法优势,与结对律师事务所不定期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工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法律宣讲、现场咨询、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帮助解决群众诉求。此外,各派出所还开创“点单式”宣防服务,通过前期电话咨询、微信沟通、走访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法律问题需求“订单”,针对性送法律知识上门,推动普法宣传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椒江分局共有9个派出所建立了“警律联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新机制,参与律师事务所11家、律师100余名,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支持。
(中国警察网记者谢佳、通讯员何文斌)
临夏:“警调对接”高效调解复杂矛盾
近日,韩女士和丈夫因家庭琐事发生矛盾,到了要离婚的地步。甘肃省临夏市公安局城郊派出所民警得知此事,立即征求当事人意见。在双方同意调解后,民警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对二人进行耐心劝导,通过讲法律、讲道理、讲亲情,促使夫妻二人重归于好。
去年以来,临夏市公安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预防为主、化解为先,强化精准排查、多元化解、定期回访、法治宣传,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筑牢基层社会治理“防火墙”,以实际行动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临夏市公安局立足矛盾纠纷“防范在早、化解在小”的原则,以“一标三实”信息采集工作为契机,将矛盾纠纷排查触角延伸到村、精确到户。临夏市公安局组织民警辅警深入辖区,通过调查走访,及时获取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信息线索,紧盯家庭婚恋纠纷、邻里纠纷、经济纠纷、劳资纠纷等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通过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服务,全面掌握辖区各类潜在的隐患纠纷,逐一进行登记,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稳定、早化解。
临夏市公安局各基层派出所积极会同综治中心、司法所、村委会等多方力量开展联调工作,建立联调工作机制,全力破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难题。对一般性矛盾纠纷,巧用辖区基层调委会、村组干部等群众力量,构建“身边人+专业人”的调解氛围,促进就近就地化解;对主体多元化、成因复杂化、调处难度大的矛盾纠纷,落实“警调对接”机制,积极联合司法、综治等部门,做深做实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形成多级联动、多方联控、多元联调的强大合力,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处理、有效化解。
工作中,临夏市公安局遵循“谁调解、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矛盾纠纷“一事一回访”制度,坚持把开展警务回访作为顺民意、保民生的重要手段,坚持及时回访、跟踪问效,定期梳理各类已化解的矛盾纠纷,通过走访、打电话等方式进行回访关注,及时了解和掌握矛盾双方的思想动态,听取诉求及意见建议,督促责任方履行调解协议。对回访过程中发现的不稳定苗头及时采取措施跟进解决,坚决做到件件有回访,事事有回音,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及反弹,巩固矛盾纠纷调解成果。
(中国警察网记者闫振宙、通讯员马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