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北京市公安局轨建支队民警联合轨道施工方人员开展巡查,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实习记者姚毓林 摄
穿行在北京地下的轨道建设工地是种怎样的体验?踏进两米见方的入口,顺着60厘米宽的竖井铁梯一路回旋下行,只消几分钟,光线陡然变得暗淡,蒸腾的水汽迎面扑来。
此刻是5月4日正午时分,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轨道建设安全保卫支队民警王小胜、史松宸师徒俩迈着小碎步走进北京市轨道交通新机场线工程土建施工02标段。他们熟练地回旋转身、向下,再回旋、再向下……连续转了八九圈后,直径7米多的隧道口猛然间映入眼帘——地下作业空间区到了。
“我们轨道交通民警就是要扎在现场。只有常去检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轨道建设项目的安全保障工作做到位。”王小胜一边仔细查看周遭环境,一边叮嘱着徒弟史松宸。
轨道建设安全保卫支队承担着北京全市新建铁路施工现场、轨道交通施工现场的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支队现场中队中队长万俊强告诉记者,民警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检查安全措施、督促整改隐患。
一头是尚未打通的马蹄形隧道口,另一头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钢筋混凝土隧道,众人所站的位置是盾构机始发井。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标段项目总工赵新生告诉记者:“这里2021年开始施工。咱们所站的地方,就是专门用来下放百余米长、千余吨重的盾构机的位置。这个‘大家伙’要沿着斜坡和S弯向前一路掘进,中间要穿过多个风险源。盾构机每前进1.6米,就要挖出能装满整整4节车厢的土。”
坑道里,潮湿的泥浆没过鞋面,头顶上方不时有水珠滴落。“咱们头顶15米的土层都富含地下水!”史松宸拿着探照灯照亮前方,沿着临时栈道一路前行,“这个标段环境算好的,有些标段条件更加艰苦,冬天手被冻得通红!”
从盾构机始发井到作业面区仅有400多米,但绝大部分路途都需要经过铁丝网铺设的栈道。栈道不到半米宽,人走在上边“吱吱”作响。王小胜师徒俩一边走,一边还在探讨着:“01标段的消防器材、易燃易爆物品放置没有问题,旁边的钢筋要放得再远些”“02标段的作业区监控探头已经实现全覆盖了,继续保持”……
隧道两侧,平整的水泥壁逐步被缠绕的各色电缆、作业工具所取代;栈道旁,水循环系统、润滑油系统、废土传送带依次出现——盾构机作业面区已近在咫尺。史松宸和赵新生停下脚步,开始查看一处操作室的安全设施,这是他们查看的重点。王小胜则向几名戴着安全帽、穿着安全马甲的工人了解施工情况。
施工现场点多、线长、面广,人员流动大、风险因素多。对民警而言,日常工作就是反复提醒施工方遵守安全规范,日复一日检查安全隐患。用他们的话说,工作没有惊心动魄,“更多的是‘婆婆嘴’,天天念叨,确保施工安全”。
新机场线工程土建施工01、02标段项目属于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北延工程。两个项目高峰期施工工人有近两千人。万俊强说,这样的在建标段,全北京大大小小共有150余处。公安机关根据各个项目施工进展、施工企业具体情况,实行“一企一策、一标段一策”,有效服务项目施工,确保“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
“必须注意氧气、乙炔的储存安全”“看到施工工地有钢筋,就要检查氧气瓶的使用情况”……参加工作两年多,史松宸积累了不少专业知识。不过,他感觉“要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
北京拥有近9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每一条新地铁线路的开通,都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万俊强感慨,等这里的工程完工,“工地变成了地铁站”,丽泽桥将成为交通枢纽,乘客在此办理值机和行李托运后,通过轨道交通就能直抵大兴国际机场。
检查完毕,一行人沿着铁梯攀爬向上。高耸的塔吊、商务写字楼重新映入眼帘。此时,天空湛蓝,微风轻拂,工人忙碌,一派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