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公安机关作为平安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提高基层治理质效?各地公安机关因地制宜创新机制、优化举措,不断提高治理和服务效能,为筑牢基层治理防线、夯实平安建设根基助力赋能。
重庆高新建成一批特色警务站
近年来,重庆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以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为契机,聚焦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优化“特色警务站”布局,深化“警网融合”机制,深耕“预防警务、主动警务”,推动社区警务工作向多元共治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在高新区虎溪街道,一个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警务站格外醒目。这里不仅配备专职警力,还联合学校、家长成立护学联盟,守护校园安全。
这是高新区分局“特色警务站”建设的一个缩影。针对辖区高校密集、企业集中的特点,高新分局按照“一所一特色”原则,在每个派出所辖区定制化打造1至2个主题警务站,辐射周边警务室,形成“一站带多点”的防控网络。
在西永微电子产业园,高新区分局设立了“护企优商”主题警务站,设置警企联防岗,近距离为园区1.5万余名企业员工提供24小时守护和服务;在白市驿镇,设置在农村的警务站推行“田间警务”,今年以来,民警联合村干部调解土地纠纷16起,化解率达100%;在科学谷数智科创园,警务站研发智慧监督服务平台,创新推出“护企套餐”,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特色警务站’不是简单的物理延伸,而是根据辖区管理难点、堵点提供精准服务。”高新区分局治安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建成5个特色警务站、27个社区警务室,实现“小事不出站、矛盾不上交”。
“多亏网格员老张和民警及时上门,不然我的养老钱就被骗走了!”近日,曾家镇居民刘大爷提起不久前遭遇的诈骗陷阱仍心有余悸。当时,社区网格员发现老人频繁接听可疑电话,立即上报,民警迅速介入劝阻,使老人避免了损失。
这样的联动场景在高新区已成常态。从“下社区”到“在社区”,180名社区民警各有自己的“责任田”。他们每日穿梭于街巷楼宇,抓实人口管理、掌握社情民意、组织安全防范、维护社区秩序、服务辖区群众。同时,民警还联合物业保安、居民代表组建巡逻队,分时段、分区域开展常态化巡逻防控。
各派出所主动协调辖区各小区物业、居委会力量共同开展基层治理,探索出“警网融合”警务工作新路子。此举将民警懂法、网格员和居民代表熟悉情况的优势有效互补,提升了治理效能。“从以前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到现在同心而行、同题共答,‘警格’‘网格’合成‘一张网’,治理效能成倍提升。”高新区虎溪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从“特色警务站”的精准服务,到“警网融合”的共治共享,高新区分局以改革破题,推动警务模式由“传统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先”转变。(记者 周捷 通讯员 刘又铭 崔成玉)
上海浦东打造35个样板警务室
近日,记者走进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江镇派出所清营警务室,看到一派忙碌的景象:智能警情监测屏实时显示社区动态数据,矛盾预警系统精准提示风险预警信息,民警通过平台远程化解邻里纠纷……这是浦东分局打造的样板警务室之一。
近年来,浦东分局紧扣超大城市治理需求,深化“派出所主防”改革,打造了一批样板警务室,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推动警务工作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智治警务”显成效
在江镇派出所清营警务室,科技手段成为基层治理的利器。
清营警务室建在江镇新营村。社区民警将警务室与新营村内的道路数据深度融合,全量整合社区三维建模数据,开发人房管理系统与智能技术,实现“人、房、车、事”全要素“一屏观社区”。
清营警务室对村内548户出租屋开展“一户一码”管理,推动外来人口登记工作更好地开展。同时,派出所依托警情“热力图”分析机制,动态调整警力部署,有效提高民警的办事、服务质效。过去,社区民警靠“铁脚板”排查隐患,现在,依托大数据,推动“汗水警务”向“智治警务”转变,助力社区警务工作效能有效提升。
“土办法”与“新招式”
在书院派出所塘北村警务室,乡村治理的“土办法”与警务创新的“新招式”碰撞出火花。
社区民警将村里7位德高望重的“老书记”“老党员”请进警务室,组成调解“智囊团”。他们熟悉乡情、说话管用,家长里短的纠纷经他们一劝,往往顺利化解。今年以来,辖区49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还没闹起来就“熄了火”。
对于难以调解的矛盾,村民可以通过扫描塘北村警务室开发的“村级三所联动”小程序,登记矛盾、预约民警调解。为提高调解效率,民警“接单”后,邀请律师和司法所工作人员联合上门调解,并到田间地头开展法律宣传。不仅如此,村民也可以通过“村级三所联动”小程序提供线索、意见建议。今年以来,塘北村警务室已化解宅基地、劳资等矛盾纠纷15起,调解满意率达100%。
为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塘北村警务室开展积分兑换活动。村民参与治安巡逻、举报隐患线索的,就能赚取积分。这一招让不少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停车纠纷、噪音扰民等多发问题迎刃而解。
家门口的平安驿站
杨思派出所博学家园警务室优化管理措施,提高出租房房和租户的管理质效。同时,着力优化服务举措,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平安驿站。
针对出租房管理难题,博学家园警务室构建“三级网格管理体系”,组建“二房东工作群”和“租客管理群”,开发“扫码入住”系统,实现人员信息采集率提升。为提高租户的反诈意识,博学家园警务室打造了“云端”宣防阵地,配套派出所的“5分钟响应、15分钟上门”反诈预警机制,有效阻止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
博学家园警务室内设置了24小时自助服务区,布设出入境签注、交通罚缴等智能终端,目前已累计办理业务超3万件;设立“平安会客厅”,通过“周三说事”机制,组织民警、律师、心理咨询师组团接待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件。
截至目前,浦东分局已建设35个样板警务室,这些样板警务室已成为智慧与温情并存的平安前哨。浦东分局以此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筑牢城市安全防线,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记者 吴艺 通讯员 马晓杰)
鄂托克旗建强用好网格员队伍
“养几只小鸡怎么了?你们管得着吗?”3月20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棋盘井镇乌珠尔社区的李大妈和邻居们吵得面红耳赤。原来,李大妈在小区绿化带散养家禽引发邻里矛盾。接到居民反映后,鄂托克旗公安局棋盘井第一派出所驻社区民警王银、社区书记张俊霞赶到现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李大妈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将家禽圈养起来。这场“鸡毛蒜皮”的纠纷,在“警网融合”机制下得到圆满解决。
去年以来,鄂托克旗公安局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导向,持续创新推进“警网融合”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服务群众等工作流程,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在施行“警网融合”机制中,鄂托克旗公安局推出“信息联通、矛盾联调、工作联采、警民携手”的“三联一携手”工作法,实现社区警务与网格管理深度融合。
派出所选配业务精湛的党员民警担任网格警长,与社区网格员一同办公,打破部门壁垒,形成高效联动体系。工作中,网格员的柔性调解和民警的刚性执法相得益彰:网格员用拉家常的方式倾听诉求、化解心结;民警则提供法律支撑、厘清责任。今年以来,这种刚柔并济的工作模式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调解成功率大幅提高。
“现在下班也能办证,太方便了!”近日,李先生下班后匆匆来到棋盘井第一派出所办理居住证。本以为会白跑一趟,没想到都晚上八点了也有民警和网格员为他提供服务。
据介绍,为破解“民警下班群众办事,民警上门群众不在”难题,鄂托克旗公安局指导派出所与社区深度研讨,根据居民的作息规律和业务办理的高峰低谷,科学安排值班备勤,推出错时工作制:午间12时至14时安排专人值守,晚间17时至20时由“1警+1网格员”组合服务,确保服务窗口不空岗,居民随时能办事。
此外,鄂托克旗警方推行“把警务室搬进社区、把服务送到家门口”举措,推动民警与网格员的沟通协调。在社区,民警与网格员总是一起出现,办公室里的警情通报和居民信息表并排张贴……“警网融合”实践让基层治理更精细、服务更暖心。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通过‘警格’‘网格’深度融合,实现了警力与网格员优势互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了新时代‘枫桥经验’。”鄂托克旗副旗长、公安局局长王福龙说。(记者 唐建权 通讯员 闫姣月 刘逢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