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经纬,1983年2月出生,2004年4月入党,2004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梅园新村派出所副所长,兼任辖区24所中小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荣获个人嘉奖6次。姜经纬坚守承诺12年,用心用情扮演山西夫妇的“儿子”,帮助老人走出丧子之痛。《山西“父母”与上海“儿子”的故事》曾获评2013年度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获2017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近日,姜经纬被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2024年“诚信之星”。
时间回到2013年。通过电视节目,姜经纬与远在山西吕梁交城县的夏占海夫妇结下不解之缘。当时,夏占海夫妇正承受着巨大的不幸:2003年,一场事故夺走了长子梁宇的生命,妻子梁巧英也因此瘫痪失忆……从此,夏占海一句“儿子在外工作”的谎言,成了维系妻子精神状态的支柱。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夏占海偶然在电视采访中看到一位与长子容貌几乎一模一样的年轻民警,此后辗转寻找,终于找到了姜经纬。当听闻夏家的故事后,姜经纬毅然决定扮演他们的“儿子”。这份承诺,一守就是12年。
12年间,姜经纬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关爱这对老人,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极大慰藉。
而在日常工作中,姜经纬同样是言出必行、踏实肯干的典范。他负责的辖区东园一村曾是“飞线充电”“僵尸车堵路”等乱象丛生的老旧小区。为彻底改变小区的面貌,经深入调研后,他创新“一网统管”模式,居民通过手机拍照即可直接上报问题,联动居委会、物业快速响应。
与“山西爸妈”的千里情缘
“我们的相遇,像命运安排的一场温暖救赎”
记者:当你听说夏占海夫妇的故事时,第一感觉是什么?有怎样的想法?
姜经纬:那是一个仲夏的午后,我正在上在职研究生的课,接到了领导的电话,征求我的意见。领导发给我一张照片:照片里那张年轻的脸,竟然和我如此相像!随后我就听说了夏爸爸、梁妈妈的故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奇妙——当时浦东有4000多名民警,我在电视上出现也就十几秒,而就在那个瞬间,夏爸爸竟然看到了我。这是怎样的缘分?同时,想到1000多公里外,一个与自己如此相像的年轻人,命运却那般不同……不禁为之惋惜。一开始我也有些踌躇,毕竟认陌生人做父母,是需要郑重考虑的事。但我很快做出决定:如果我的出现能给这对饱经苦难的老人带来慰藉,那就应该尝试。
记者:你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疼爱自己的父母。对于给“山西爸妈”做儿子这件事,你的父母有什么看法?
姜经纬:为了这件事,我们家开了家庭会议。其实最初,母亲心里是有些“小疙瘩”的,毕竟自己的儿子要叫别人“妈妈”。我的父亲是位老党员、老警察,他上网查了夏占海夫妇的故事,然后在家庭会议上表态:“儿子能做好事帮到别人,是有意义的事。”他做通了母亲的工作,还叮嘱我:“如果梁妈妈认了你,你就要做好这个儿子,这不是一场节目、一次缘分而已,而是要长期做下去。”
记者:初见夏占海、梁巧英,是在电视节目《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吗?那一次有什么触动你的地方?
姜经纬:节目组找到我后,一开始瞒着夏爸爸。正式录制那天,夏爸爸在前台讲述,我在后台等待,内心十分忐忑:“我到底有多像他们的儿子?”“如果他们没有认出我,怎么办?”随着大幕拉开,我走上舞台,夏爸爸见到我的那一刻,一下子激动起来,上前一把将我抱住……
为了让梁妈妈相信我就是梁宇,我和夏爸爸、节目组一起研究了细节,比如如何解释我这么长时间不回家、为什么没有山西口音等等。因为事故的原因,梁妈妈的智力停留在5岁,精神状态非常不好。但在正式“相认”时,当我出现在她面前,她一下子精神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嘴里叫着“小宇,小宇……”我不由自主地上前,蹲在她身边。梁妈妈的眼泪夺眶而出,一边继续念叨着小宇的名字,一边用颤抖的手抚摸我的脸。
那个瞬间,我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失而复得的惊喜,自己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真有一种“母子重逢”的感觉。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节目组工作人员和观众,都哭了。我想,让大家感动的不仅是那份跨越千里的真挚情感,更是一个普通家庭在遭遇巨大变故后,依然坚强面对生活、对未来怀揣希望的精神。我们的相遇,像命运安排的一场温暖救赎,陌生人之间迸发出的深厚情感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让大家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记者:隔着1000多公里的距离,你如何给“山西爸妈”做儿子?
姜经纬:虽然距离遥远,但我们就像真正的家人一样相处。逢年过节,我都会给二老精心准备礼物,也许不贵重,但都是我的心意;有空时,我常跟夏爸爸、还有“弟弟”夏宏通电话、发微信,家里的大事、开心事,他们一定会分享给我:老房子拆迁、夏宏的大女儿中考、小姑娘参加跆拳道比赛获得全省第三名……梁妈妈想“儿子”的时候,夏爸爸会发来信息问:“有时间吗?”只要有空,我就会打去视频电话,缓解梁妈妈的思念之情。夏爸爸把我穿制服的照片放在梁妈妈床头,让她觉得这就是“儿子”;他告诉我,梁妈妈每次看到照片,都笑得特别开心。
2016年,梁妈妈的身体好了许多。我邀请二老来上海,整个周末都陪着他们。记得带他们去的第一站是世博园——那是我们结缘的地方,我们从中华艺术宫一路穿过世博轴,走到黄浦江边。第二天去了徐汇西岸,那里在世博园对面,能清晰地看到对岸全貌,还看了很多老建筑,带他们吃了西餐。那是二老第一次吃西餐,夏爸爸舍不得我花钱,一直说:“不要吃。”我大大方方地说:“没关系,包在儿子身上。”其实,梁妈妈出来一趟不容易,需要专门的轮椅,吃喝拉撒都得靠人照顾,有时候还会像小孩子一样发脾气,但我看得出,这次跟着“儿子”旅行,她特别开心,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
记者:与“山西爸妈”相处的12年里,有没有让你感到特别温暖的事?
姜经纬:是“回家”过年。因为警察职业的特殊性,每年春节都要加班、备勤;12年来,只有一次与工作安排不冲突,我抽出两天时间,提前请好假,赶在除夕前到山西陪二老过年。
那是2018年,为了给他们一个惊喜,我“回家”的消息只告诉了弟弟夏宏。从上海到山西真远啊:倒了两趟火车,到交城站时,夏宏在那里接我,车程大约半小时到家。来接我前,夏宏把消息告诉了夏爸爸。山西的气候干冷,当时气温零下10摄氏度。我们刚到街口,就看到夏爸爸走出老远来接我,我刚下车,他就拥抱了我,说:“快进来,屋里暖。”梁妈妈看着我,高兴得直拍手,嘴里一直含混地念叨着:“团聚,团聚……”
我给二老和孩子们都准备了过年红包,带了上海特产。当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梁妈妈在旁边看,开心得像个小朋友。这顿团圆饭虽然简单,但那一刻,对他们来说也许才是真正的团圆。饭后,梁妈妈把我多年来寄的衣服一件件拿出来,骄傲地展示给我看……后来我们还拍了全家福,那是多年来这个特殊家庭唯一一张完整的全家福。
记者:你与“山西爸妈”因上海世博会结缘,上海世博会在你的从警生涯中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姜经纬:2009年9月,我被抽调参加世博会安保。当时那里像一个大工地,场馆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我亲眼见证了世博会从无到有、从开园到闭园的全过程。世博安保的经历对我的从警生涯影响深远:一方面,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警察的责任和使命——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汇聚在世博园,我们的工作不仅关系到游客的安全,更代表着中国警察的形象;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世博安保,我才与“山西爸妈”结缘,这特别的缘分更坚定了我的为民信念,让我明白公安工作不仅是守护平安,更要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温暖和支撑。
把“一诺千金”融入平凡生活
“身着警服必须言出必行,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更信任我们”
记者:祝贺你获得“诚信之星”的荣誉。你个人如何理解“诚信”?它对于当今时代有什么意义?
姜经纬:有句话说得好:“言必信、行必果。”从小父辈就教导我,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好,再难也要坚持,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管是不起眼的小事还是对老百姓的承诺。慢慢地,我学会把“一诺千金”融入平凡生活中,比如与夏爸爸、梁妈妈相处,我会尽我所能让两位经历过苦难的老人得到安慰、看到新的希望,将有意义的事坚持下去。
诚信对于当今时代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它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品质。社会生活中,只有人人讲诚信,互信才能建立,社会才能稳定运行。尤其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诚信有着关键作用,需要人们从内心深处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而身为人民警察,只有秉持诚信、公正执法,才能让民众信服,更有力地维护法律尊严。
记者:“诚信”在你的工作中是怎样体现的?
姜经纬:“诚信”在工作中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承诺要言出必行。比如调解纠纷,只要答应群众,就要尽所能地促成,形成闭环,让群众安心。
记得前段时间,我们调处一起纠纷:一家商户入驻商场前,对方承诺的客流量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生意一直亏损,商户与商场交涉无果后,恼怒之下直接封了商场大门,商场报警后我们介入。综合分析后,我认为事件不能只诉诸行政处罚,否则老百姓的难题并未解决,我向双方表示“把事情交给我们来解决。”随后,我邀请一位退休法官参与调解,搭建平台让大家坐下来共同商议解决方案,经过多次协商,双方终于达成满意结果。像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无论办理案件还是开展基础工作,公安机关要有公信力,身着警服必须言出必行,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更信任我们,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社会和谐。
记者:作为辖区24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你最想为孩子们守护怎样的青少年时光?将怎样的法治思想厚植在孩子们心中?
姜经纬:我是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也是分管社区的副所长,“双重”使命让我思考更多、担当更多。首先,要给孩子们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安全是第一位的,有安全才有发展、有未来。在当前重要的护校安园工作中,我们所率先完成了辖区24所学校的防冲撞等技防设施建设,实施全过程管理,与校方建立定期联系机制。我们还针对护校民警进行了集中专项培训,今年3月,我所民警姜兵在护校期间妥善处置一起校园门口安全隐患,成功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法治观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推出不同深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针对家长,推出“小手牵大手”公益活动;借助学校的“家校社”平台,联动多方加强引导;我们还搭建了“公民警校”平台,让更多孩子了解公安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和“山西爸妈”的故事被许多媒体报道后,“姜校长”受到越来越多孩子的欢迎,有的学校把这个故事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一堂“党课”,还邀请我开设专属课程,给师生们讲防范知识、校园突发事件及矛盾纠纷处置。对此,我都尽我所能做好,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安全、安心的环境中快乐成长、追逐梦想。
记者: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作为与浦东共同成长的民警,你对未来的工作有哪些计划或期待?
姜经纬:我与浦东的缘分很深,家里现在还存着一套浦东开发开放“首日封”。小时候,有些长辈还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老观念,但我心里一直有个梦想:要到这片热土闯一闯,看看能创造怎样的不同。2004年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浦东,扎根在这片创业土壤上贡献青春力量,也因此成为一名真正的浦东人,为此深感自豪。
参加公安工作20年来,我几乎在所有岗位都历练过,这是我的幸运。我看到每个岗位都有它的意义,每个警种都有辛苦和挑战,都值得为之付出。浦东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与每一个平凡工作者的努力付出分不开;作为建设浦东的参与者,就是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发光发热。
故事,未完待续
“只要他们还需要我,这个‘儿子’我就一直扮演下去”
记者:你与“山西爸妈”的情缘还会继续吗?未来还会有怎样的故事?
姜经纬:我和“山西爸妈”的情缘一定会继续,而且会越来越深厚。其实,我有一点小担心,就像担心自己的父母一样:夏爸爸年岁大了,身体每况愈下,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都来了;梁妈妈只能依靠别人照顾;而二老身边只有夏宏,他上有老、下有小,未来的压力会很大,每念及此,我都会很焦心。可喜的是,夏宏的事业已经慢慢起步,也越来越能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我希望二老身体健康,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只要他们还需要我,这个“儿子”我就一直扮演下去,做好一个“儿子”的本分,与他们共同分担人生风雨、分享美好生活。
记者:你希望自己的故事向社会传达什么?
姜经纬:我觉得是这几个字:一是“信”。诚信是做人之本,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坚守诚信、践行诚信。二是“孝”。中国是“孝道之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生才能更美好。三是“善”。无论是对身边人还是陌生人,能帮的要尽量帮,能力有局限是一方面,但有心才最重要。我和“山西爸妈”的相遇虽然偶然,但因为彼此的善良,让这份缘分延续至今。我希望这个故事能感染更多人,让生活中有更多的善良、诚信和爱,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