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入汛以来,强降雨席卷全国多地。瓢泼雨幕间,一抹抹藏蓝身影在险境中筑起坚固堤坝,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期讲述聚焦这些暴雨中的逆行者,记录他们用热血写就的暖心瞬间,见证那赤诚的藏蓝力量。
“小湖泊”里铁锹破窗救人
7月3日,陈璐(右)破窗救人场景。(群众提供视频截图)
讲述:陈璐(山西省晋中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大队辅警)
整理:记者 张天龙 通讯员 成慧鹏 陈玉婷
7月3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宁静。倾盆大雨瞬间将城市道路变成湍急的河流,气象局紧急发布城市内涝橙色风险预警。
早上7时许,暴雨如注。按照支队统一安排部署,我和队友张秉法在榆次区下穿桥、高架桥下等易积水路段巡逻。
很快,积水开始在道路上蔓延。我们驾驶警车巡逻至新建路与蕴华街交叉口时,发现下穿桥处的积水已经没过了警示线,宛如一片“小湖泊”。
我和张秉法紧急下车拉出警戒线。就在这时,一辆白色轿车突然不受控制地驶入积水区,起初还能看到大半截车身,可没几秒,车子就被困在深水区,车身开始慢慢下沉。
我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顾不上多想,立即冲向被困车辆。
到车边时,积水已经没过我的胸口,雨水打在脸上生疼,可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救人!我拼命向外拉车门,可积水的巨大压力让车门纹丝不动,车内的驾驶人满脸惊恐,不断拍打车窗求救。
情况危急,我迅速扫视四周,张秉法从周围群众车上找来一把铁锹递给我,我握紧铁锹,用尽全身力气朝着车窗砸去。
一下、两下、三下……终于,车窗出现裂痕,我继续用力,直到车窗完全破碎,积水瞬间涌进车内,我顾不上冰冷的水流,伸手拉住驾驶人,在周围群众的协助下,将他从车内拽出,带到安全地带。
看着惊魂未定的驾驶人,我长舒一口气。
“快!引导车辆掉头!”暴雨中,我和队友迅速引导其他车辆掉头绕行。
“咱们赶紧在积水路段都拉出警戒线。”暴雨仍在继续,我握紧手中的对讲机,随时准备迎接下一个可能出现的险情。
早上7时到下午7时,我和队友都神经紧绷,一刻不停地引导车辆和救助受困者,直至夜班警力来接替我们值守。当天,我们大队出动警力90人、警车5辆,救援群众12人,救助车辆4辆,处置安全隐患13处。
积水深处当起“推车侠”
6月22日,周凌浩(左)蹚水救援现场。高鹏 摄
讲述:周凌浩(安徽省宁国市公安局河沥溪派出所民警)
整理:记者 张振雷 王娅飞 通讯员 高鹏
我2024年7月入警。刚入警时,我对“抢险救援”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历经1年的磨练,如今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这四个字背后的紧急与忙碌。
第一次感受到抢险救援背后沉甸甸的重量,是在2024年12月15日。当天,一起厨房火情的处置让我初尝了危险近在咫尺的滋味。当晚7时许,辖区一村民家中厨房起火。现场浓烟滚滚,我被安排在外围维护秩序,看着前辈毫不犹豫冲进火场,将滚烫的液化气罐拎出来,我心中满是敬佩。
时间很快来到今年。6月21日,安徽省气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信息,预计宁国市境内发生山洪灾害的可能性较大。第二天是星期天,一大早,按照派出所配合交管部门开展辖区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安排,副所长曹海鹏驾驶警车带着我在辖区重点路段巡逻。
强降雨一阵紧似一阵,车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忙得停不下来。“宜黄线与柿子树路交叉路口处的低洼路段,有一辆私家车被困在水里,赶紧去看看!”8时20分,手机铃声响起,所里负责视频巡逻的值班同事在电话里急促地说。
警情刻不容缓,我们迅速赶往现场。低洼路段处,由于持续强降雨,漫过路面的积水不仅阻断了车辆的通行,也造成一辆白色私家车趴了窝,且水位已漫过半个车轮。而此时,挽着裤腿的车主也泡在水里,围着车子急得团团转。
路面巡逻的交警以及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陆续到场,望着眼前浑浊的积水,我一时也慌了神,竟然有点不知所措。“凌浩,愣着干啥?”曹副所长的一句话让我从恍惚中惊醒。只见他已脱了袜子,正穿上警用运动鞋。见状,我也麻溜地照着做,跟着蹚这趟“浑水”。
“人安全就好!”我和曹副所长一边安抚车主,一边确认现场有无其他安全隐患。紧接着,又仔细检查被困车辆的车况和积水深度。“凌浩,我们先把车推到安全地带!注意脚下安全!”他果断下令。我和曹副所长迅速就位,一左一右围住车子,车主在后,肩膀紧紧抵住车体,曹副所长则同时控制着方向盘。“一、二、三,走起!”曹副所长的指令简短有力。
积水的阻力远超想象,蹚着及膝的积水,脚底还能触碰到被大雨冲来的树枝、沙石。雨水不断从帽檐滴落,我们咬紧牙关,使出了全身的劲,沉重的车身在水中缓慢移动。那一刻,雨水肆虐着,但我的内心却因这份并肩作战、守护群众财产的责任而涌动着一股热流。经过10余分钟的努力,我们终于一步步将车辆从积水最深处,稳稳地推到了安全地带。
台风“蝴蝶”中助车顶母子脱险
6月11日,台风来袭前,陈志辉(中)和同事帮助渔民固定渔船。黄淑英 摄
讲述:陈志辉(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公安局营盘派出所民警)
整理:记者 卢从杰 通讯员 裴晓燕
我在广西北海市公安局营盘派出所工作多年,对辖区情况再熟悉不过。营盘镇地处北海东端,面朝北部湾。一到夏天,台风就成了我们的心头“大患”。狂风裹挟着暴雨,不仅能掀翻屋顶,还可能引发一连串灾害。每到台风季,所里全员都像上紧的发条,24小时严阵以待。
6月13日,台风“蝴蝶”来袭,天空阴沉得像倒扣的铁锅,豆大的雨点砸在派出所的窗户上,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早上7时许,值班室的电话突然响起:“在辖区还珠路,有车辆经过积水路段抛锚,车内群众被困。”接到报警后,我立即和同事跳上警车,车轮碾过积水,溅起半人高的水花。
行驶途中,前方路口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喇叭声。透过雨幕,我看见一辆白色轿车半个车身泡在积水里,引擎盖不断冒出白烟,车主焦急地站在车顶挥手呼救。“先救人!”我拍了拍驾驶人肩膀。警车刚停稳,我们一下车,冰冷的雨水就顺着领口灌进后背。
车主是位年轻妈妈,怀里还抱着个两三岁的孩子。孩子被吓得直哭,妈妈眼眶通红,声音发颤:“警察同志,我实在不敢动了!”我迅速从车上取下救生绳,和辅警老张一人一边扶住车身,“您抱紧孩子,踩着我们的肩膀下来!”积水漫过膝盖,混着泥沙的水流冲击力极大,每走一步都要咬紧牙关稳住身子。当把母子俩转移到安全地带时,孩子突然奶声奶气说了句“谢谢蜀黍”,让我心头一暖。
“车还能拖出来吗?”年轻妈妈望着被困的轿车,满脸心疼。“放心,一定想办法!”我联系了附近的拖车公司,又和同事们用警示锥筒在周围设置安全区域。看着拖车缓缓将轿车拖离积水区,车主连连道谢:“要不是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台风过境后,重建工作同样刻不容缓。道路上倒伏的树木拦住去路,松动的广告牌摇摇欲坠,我们联合市政部门,锯树清障、加固设施。那几天,警车的警灯几乎没熄过,我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巡逻,看到居民们从提心吊胆到展露笑容,听到那句“看到警灯,心里就踏实”,再累都值了。
6月8日,“老兵服务队”在巡查排险现场。郁智多 摄
讲述:李得平(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吴中分局车坊派出所民警)
整理:记者 李路 通讯员 崔艳 郁智多
我的家乡——江苏苏州吴中,坐拥60%的太湖水域、40%的太湖岸线,有“鱼米之乡”之称,因为地势低洼、湖荡众多,时刻面临防汛抗灾的考验。
近期,正是茭白、芡实、菱角等江南特产“水八仙”旺盛生长的关键时节,也是台风、雷暴、强对流等恶劣天气的多发季节。6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来袭,辖区水位暴涨。雨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我和我的“老兄弟”们第一时间赶至各个种植点巡查。突然,一块水田的堤坝出现“管涌”,有垮塌的风险,我们立即掘开沟渠排水、填埋沙袋补缺。
雨过天晴,看着安全无虞的水田、沾满全身的淤泥,我和“老兄弟”们不禁笑了起来。
称之为“老兄弟”,不仅因为我们都是车坊派出所的警务人员,都是老同事,还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曾有过军旅生涯,都是光荣的“老兵”。
2012年,车坊派出所拥有退伍军人与共产党员“双重身份”的14名警务人员自发组建“老兵服务队”,发挥亲民爱民、吃苦耐劳、牺牲奉献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时刻冲在保民平安、扶危救困的第一线。成立以来,由于工作调动,这支队伍的人员不断更新,但服务理念一脉相承。
我是2021年来到车坊派出所工作的,作为一名“老兵”,我也在第一时间加入了“老兵服务队”。当时,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抗洪。
那年夏天,由于连续强降雨,澄湖水位暴涨,大堤岌岌可危。澄湖是太湖流域的核心湖泊,是苏州最大的养殖湖泊,一旦失守,损失不可想象。“老兵服务队”立即变身突击队,我们扛起沙袋就往最危险的地方冲,运沙袋、垒堤坝,与洪水争分夺秒。浪头一个接一个拍过来!我们一个紧挨一个,硬是用肩膀和沙袋,筑起了一道“藏蓝色”堤坝。
身在鱼米之乡,最渴望的就是风调雨顺。一场暴雨、一阵疾风,都可能让那些刚脱壳的虾蟹、刚抽芽的水芹、刚放养的鱼苗遭受灭顶之灾。每年夏天,我们都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坚持“预”字当先,筑牢安全堤坝。因为,我们的身后,是占地3500亩的苏州水八仙生态文化园,是5个成熟待收的蔬果采摘园,是国家交通动脉——通苏嘉甬高铁建设工地,更是苏州人民的“菜篮子”“鱼篓子”“果盘子”,容不得半点闪失。
老兵不老、服务周到,如今的“老兵服务队”已从当年的14人发展到42人,累计收到群众锦旗、感谢信105面(封)。
风雨草场间的生命守护
6月6日17时,玛多县公安局黄河派出所民警将被困牧民群众及牲畜等重要财产迅速转移至安全地带。扎西本 摄
讲述:扎西本(青海省玛多县公安局黄河派出所民警)
整理:记者 黄钧钧 通讯员 白生鹏
6月6日下午,青藏高原的天色骤然阴沉如墨,我坐在派出所的值班室里,窗外暴雨倾盆,猛烈撞击着玻璃窗。
17时整,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牧民卓尕的声音带着颤抖与焦灼:“警察同志,登曲那拉河的水猛涨,快淹到草场低洼处了,有人被困住了!”我的心骤然收紧,警情就是命令——我立即向所长汇报,他当机立断,我们抓起救援装备,驾驶警车冲向那片风雨中的草场。
暴雨如注,雨刮器在车窗上徒劳地左右摇摆,视线模糊一片。我紧握方向盘,车轮在湿滑泥泞的路上不断打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些,再快些!
赶到登曲那拉河边,眼前的景象令人倒吸一口凉气。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与断枝,疯狂吞噬低洼处的草场,已逼近牧民帐篷。被困群众站在帐篷前,雨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襟。看到警车,他们如遇救星般拼命挥手呼喊。“别怕,抓紧时间,我们一起转移!”我大声喊着。所长迅速与黄河乡政府工作人员联合部署,驾驶警车将老人与幼儿一趟趟运往安全的高地。之后,我们又返身冲入齐腰深的冰冷洪流,在泥泞浊浪中跋涉。
几头刚出生的小牛犊在惊恐中瑟瑟发抖,我们有的用臂弯小心抱起小牛犊,有的奋力牵引着焦躁的牦牛,在洪流中艰难往返。数小时后,牧民和所有牲畜终于全部脱险。
夜色渐浓,暴雨却毫无停歇之意。安置点帐篷内灯火亮起,我们不顾湿透的警服紧贴着皮肤,又继续投入到搭建临时帐篷、搬运物资工作之中。卓尕用冰凉颤抖的手紧紧抓住我的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谢谢警察同志……”质朴的言语,瞬间融化了风雨带来的所有疲惫与寒意。
这样与天灾搏斗的场景,在高原并非孤例。就在今年3月,暴风雪夹杂着刺骨的寒风席卷大地,3月14日零时40分,我接到群众报警:辖区一孩子跟母亲外出放牧时走丢。接警后,我们第一时间驱车赶赴现场。因辖区牧区面积较大,除了我们派出所民警外,还有众多群众自愿加入到搜救队伍中。高海拔缺氧、呼吸困难,加之暴风雪肆虐,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无法使用无人机搜寻,只能靠人力搜寻。
大家经过10个小时的合力寻找,终于在一处草场找到了走丢的孩子。我们一路向县医院疾驰,以最快的速度将被救孩童交到前来救助的120救护人员手中。
这些经历如同烙印,深深镌刻在我的从警记忆中。每一次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都让我更清晰地触摸到这身警服所承载的千钧重量。
险坡上的生死营救
6月20日,吴光楚在山体滑坡路段清理碎石。麻雅南 摄
讲述:吴光楚(江西省德兴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中队长)
整理:记者 陈玚 通讯员 麻雅南
入夏以来,极端天气轮番侵袭江西德兴。6月19日上午,在237国道德兴辖区旁,一场持续的强降雨让山体不堪重负,大片土石裹挟着树木倾泻而下,瞬间阻断了道路。
我们中队巡逻至此,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泥沙与巨石堆积在一起,被冲垮的树木横七竖八地散落,原本平坦的公路被掩埋,现场一片狼藉。正当我们准备对路段进行紧急管控时,突然,一旁传来队友的疾呼:前方有车辆被困!
我的心猛地一沉,朝着队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一辆白色轿车被滑落的山体冲击到路边,小半个车身已经悬空,摇摇欲坠。透过车窗,我们依稀能看到车内坐着一家三口。
“快!救人!”我来不及多想,大喊一声,带领队员冲向险地。脚下的土石又湿又滑,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会滑倒,甚至被松动的石块带下滑坡。几经周折,我们好不容易赶到被困车辆旁边。此时,孩子惊恐的哭声在嘈杂的现场格外刺耳。
“别慌!保持冷静!我们马上救你们出来!”我大声安抚被困人员。“警官,车卡住了,不敢动,怕……怕掉下去!”驾驶人声音颤抖地回应着。
车辆悬在边缘,多耽搁一秒就多一分危险。我深知,生死时刻,容不得半点迟疑。于是,我和队员们迅速分工,一组人在后方稳住车身,防止继续下滑,另一组人寻找安全的救援角度。我一边叮嘱被困人员不要随意移动,一边与同事合力撬开变形的车门。当车门打开的瞬间,我伸手紧紧抓住驾驶人的手,将他拽出危险的驾驶位。随后,我又小心翼翼地从被困女子怀中接过孩子,并迅速协助女子安全撤离。
就在我们刚把一家三口转移到安全地带的瞬间,又一阵山体松动的声响传来,一大块岩石在不远处轰然坠落。看着惊魂未定的三人,我知道安全隐患并未消除,必须尽快将他们带离这片随时可能再次滑坡的危险区域。我背起年幼的孩子,让队员搀着两位大人,选择地势相对稳固的路线,一步一步艰难前行。
终于,我们成功将他们护送到安全区域。孩子母亲双腿发软瘫坐在地,泪水止不住地流,拉着我的手泣不成声:“谢谢!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我们一家……”
6月20日,事发第二天,我们又对辖区发生山体滑坡的路段进行了排查和清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