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情通”为基层减负增效
讲述:王燕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网格化便民警务站管理大队大队长) 整理:记者 朱祥明 通讯员 安静
王燕鸣(左)指导青年民警使用“警情通”。
2024年6月的一天,我和同事在库尔勒市公安局萨依巴格派出所调研时,综合指挥室民警反映整理警情数据多、警情分析繁琐、人力统计效率有待提高,常常是分析报告刚出来,治安形势又变样了。
针对此问题,接到研发软件任务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发一款专门针对警情分析的智能工具。在局领导支持下,由治安、科信、派出所等警种部门组成的研发专班正式组建。我在网上购买开发课程,每天下班后对着电脑,边学习边研发。2024年7月,“警情通”—警情筛查分析工具1.0版本诞生。
然而,“警情通”1.0版本虽能实现基础数据分析,却需要使用者具备SQL语言编程基础,这道“技术门槛”让许多民警望而却步。为了让“警情通”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我和专班成员广泛收集民警辅警意见建议,反复优化,同相关部门对接,搭建服务器,研讨如何让“编写SQL语句”变成“自动生成”、把“数据清洗”改为“重复警情自动筛查”。一个月后,“警情通”2.0版本上线,它依托相关系统二次研发工具,实时对接全州警情数据库,能够自动生成警情分析报告和分析看板,为服务实战、为民警减负增效提供支撑。
如今,“警情通”平均每天有300余人次的使用记录,派出所通过警情看板精准部署警力,年轻民警用“警情通”高效撰写警情分析报告……这让我更加确信:科技赋能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回应了民警辅警提出的问题,生长在服务实战的每一次探索中。
“小方盒”破解远程运维困境
讲述:李谦(山西省临汾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指挥中心副主任) 整理:记者 张天龙 通讯员 范建刚
李谦(右)与同事进行产品研发技术讨论。
作为一名交警,我深知公共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是守护城市安全的“千里眼”。然而位置偏僻、环境复杂的点位,一旦设备发生故障,维修人员往往需长途跋涉才能抵达现场。由于无法远程精确诊断故障,维修人员只能凭经验携带设备,经常出现“带的不缺、缺的没带”的尴尬局面,多次往返、效率不高。
正是这种切肤之痛,催生了“智巡小方盒”的核心使命——为偏远监控点配备一位能“隔空把脉”的智能“医生”。2024年5月,我和团队成员创新设计“智巡小方盒”,在“智巡小方盒”机柜内植入单片机,写入运维系统,能够“7×24小时”精准捕捉前端设备的“生命体征”:温度是否过高、湿度是否超标、电压电流是否平稳、网络是否畅通、能耗是否异常……这些关键数据,通过内嵌的通信模块和物联网卡,实时回传至云端平台。
后台强大的智能分析系统如同经验丰富的“专家”,不仅能第一时间发现设备“病症”,更能精准定性——是电源模块老化,是网络接口松动,还是核心板卡过热损坏?故障代码与维修方案同步生成。以往维修队需要“赌运气”携带备件,如今出发前已收到清晰的“诊断书”和所需备件清单,实现一次抵达、精准施治。
此外,这位“千里眼医生”的续航功能同样可靠。我在设备机柜内置锂电池,配合太阳能板或借路灯供电的智慧策略,确保它在无市电接入的荒僻之地也能持续“坐诊”。“智巡小方盒”自上岗以来,偏远点位的公共视频图像设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从过去的数日甚至数周,大幅缩短至几小时以内;运维力量调配效率提升数倍,无效奔波成本锐减。
小小的方盒,装载的不仅是智能硬件,更是一种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新思路。我也深刻体会到:警务创新的源头活水,不仅在每一次巡逻的脚步下,也在每次破解日常工作困局的探索中。
“户政AI助手”让民警如虎添翼
讲述:刘松慧(江西省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户政管理大队副大队长) 整理:记者 曾芳洲 陈玚
刘松慧为户政AI助手设计思维导图。
2023年9月,我接到上饶市公安局科信支队通知,参与研发一款群众可以在线咨询户政业务的AI产品—“户政AI助手”。
为了给它“灌输”知识,我和其他成员一头扎进海量的户政资料里。一个月后,第一个大模型版本应运而生。我们却发现它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比如群众咨询办理身份证的流程,它能按照设定的程序,机械地输出办理地点、所需材料等基本信息,遇到稍微复杂或表述模糊的问题,便会“卡壳”,给出的答案要么不对,要么一片空白。
于是,我们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优化之路。一方面,我们大队组织民警收集群众提出的户政问题,引入更多实际工作中的对话场景、多种多样的提问方式,让模型接触到更真实、更复杂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我们研究算法,调整参数设置,引导模型学会关联不同的知识点,分析问题背后的真实意图。在优化过程中,我们不断试错,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策略。
渐渐地,AI大模型能够“自主思考”和秒级解答,不再是简单罗列政策条文,而是能综合分析并给出全面且个性化的答复。在处理一些特殊案例时,它甚至能通过对过往类似案例的学习,给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此外,我们反向利用“户政AI助手”帮助民警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并且把此次研发总结的经验方法复制到出入境、交管等警种,让大模型发挥更大的价值,群众纷纷点赞。
回顾这段经历,我意识到培育AI大模型就像培育一个孩子,需要投入无尽的耐心、细心与爱心。从牙牙学语到能言善辩,从懵懂无知到思维敏捷,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我坚信,公安工作一定会跑得更快、更稳、更远。
“谛听”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讲述:汤文轩(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 整理:记者 苏婕 通讯员 伍甜甜
汤文轩在机房检查设备运行状态。
“我的网线标签被蹭掉了,分不清网线类型了,借用一下你的小设备。”7月5日,在外培训的我再次收到同事的求助,“我的小设备在办公桌上,你拿网线一插就知道了。”我回答道。这台小设备就是我研发的“谛听”智能网络环境识别终端,它能精度阻断“违规外联”(把互联网的线插在公安内网的主机上,或者是把公安内网的线插在互联网上)。截至目前,“谛听”累计节约民警外勤次数170余次,避免“违规外联”10余起。
2022年,我考入青铜峡市公安局,上岗后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信息系统维护和设备管理。面对如山的数据和海量的设备,我边学边问。为解决运维工作繁琐、效率低的问题,我尝试开发多款小程序,其中一款“一键运维小程序”能自动识别出有问题的设备,并将信息推送给维护人员。
2024年4月,我全身心投入到“智能测网器”的研究中。在研发过程中,为了实现设备自动修改网络配置的功能,我先后尝试使用多种方法调整配置,但始终无法成功。我随即通宵留守办公室,查阅大量资料,不断优化设备代码。终于,在一次次调试与反复修改后,我找到了突破口——通过网络管理组件的命令行工具修改网络配置,实现并完善了设备核心功能。
3个月后,当网线插入“智能测网器”端口时,不同颜色的信号灯格外耀眼,可以高效识别所有网络的测网器研发成功。经过进一步的论证测试,该款测网器运行稳定,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性,我给它命名为“‘谛听1.0’智能网络环境识别终端”。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唯有坚持探索、敢于突破,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2024年7月,该项目斩获宁夏公安科技创新大赛警务装备类一等奖。同年12月,该项目在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专项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新型警棍实现秒级破窗
讲述:朱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富拉尔基分局刑侦大队民警) 整理:记者 宋晨
朱光研发集成式快速破窗警棍。
我先后在富拉尔基分局兴隆派出所、刑侦大队以及分局科信部门任职,两次印象深刻的经历开启了我对警用装备创新的探索之门。
2018年7月28日,兴隆派出所值班室电话响起。“警察同志,我孩子被反锁车里,车窗打不开。”电话那头,报警人哭着说。我赶到现场发现,车内孩子满脸通红、大汗淋漓,哭闹着敲打车窗。时间紧迫,必须破窗。我握紧警棍猛击车窗,却始终无法击碎车窗。此时,一名路过的建筑工人递来带尖铁锤。我们多次奋力敲击后,车窗被击碎,孩子获救。
无独有偶,我在分局刑侦大队工作期间,一次执行抓捕任务时,再次遭遇了破窗难题。我们对犯罪嫌疑人车辆围堵后,犯罪嫌疑人仍紧闭车窗拒捕。经警告无效,我们采取强制破窗措施。但使用警棍多次击打后,车窗仍然完好无损。最终,我们使用石头和警棍破窗,控制了犯罪嫌疑人。
两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深切认识到破窗在基层应急救援、警务执勤及公共安全工作中的关键作用,研发新型破窗装备的想法在我心中扎根。
在分局科信部门工作期间,在上级部门支持下,2023年1月,我和团队成员开始进行新型破窗设备研发工作。我们深入研究传统警棍内部结构,决定在末端加装集成破窗模块。从材质选择、形状设计到连接方式、操作便捷性,我们反复推敲测试每一个细节。经过无数日夜的努力,集成式快速破窗警棍诞生了。它以微成本改造传统警棍,实现“防卫—破窗”功能无缝切换,攻克了传统装备携带冗余、破窗效率低等痛点,实现低成本加装、多场景应用、轻便高效的目标。
目前,集成式快速破窗警棍已在分局基层所队试用,与以往处置类似警情相比,警情处置时长大大缩短,轻松实现了秒级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