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立足主责主业,深耕生态警务,剑指各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倾力呵护绿水青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剑川一体推进护水护渔护林护鸟行动
“水质试金石”海菜花在剑湖连片盛放
远看星星点点,宛若繁星坠水;近看花娇叶繁,又如一幅流动的水彩画……盛夏之际,连片的海菜花在云南省剑川县剑湖中盛放。
海菜花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只有最清澈的湖水才能留住,被誉为“水质试金石”。海菜花繁茂生长,见证了剑湖水质的持续稳定,也见证了剑川公安为保护“母亲湖”做出的努力。
近年来,剑川县公安局立足辖区生态特点,创新打造生态警务工作模式,通过湖水生态保护、涉水隐患治理、普法宣传等务实举措,在湖泊、林区、景区等重点部位配备“生态警长”,一体推进护水、护渔、护林、护鸟行动,保障山林河湖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文明程度不断攀升,以实干实效护航山更绿、林更美、水更清的“美丽剑川”图景不断焕新。
剑川县公安局压实“生态警长”巡防巡护责任,按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的工作理念,采用“车巡+步巡+无人机巡+视频巡”相结合的巡防模式,做到全维度精准布防、全时段高效巡防。今年以来,剑川县公安局累计开展生态巡航、巡检、巡护30余次。
剑川县公安局和生态环境、林草、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健全联勤联动机制,制定联合执法行动方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非法捕捞形势和打击剑湖流域违法犯罪工作,共同参与巡山护林、生态环境宣传、涉林涉湖矛盾纠纷调解,全面检查河道周边生态标志、警示标志、安全设施,排查森林火灾隐患点、污水排放隐患点、河流沿线安全隐患,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快速反应—联动处置”的闭环流程,着力构建大环保大执法的综合治理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协同共治生态保护效能。
剑川县公安局还成立了宣传小分队,队员深入重点河流、水域周边村社、农贸市场、餐饮场所及渔具经营门店等场所,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法律法规等方式,面对面向群众宣讲随意盗伐、破坏林地、带火种进入林区、非法捕捞的危害,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以案释法讲解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守法意识。今年以来,剑川县公安局已开展禁渔主题宣传10余次,悬挂宣传标语8条,发放宣传资料300余册,现场以案释法20余次,在潜移默化中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植群众心中。
(记者 马燕 通讯员 鹿晋芸 鲁熹微)
阿坝全力护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红腹锦鸡在警民守护下展翅山林间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处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核心区域,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素有“绿色生态屏障”“珍贵生物基因宝库”等美誉。
近年来,阿坝州公安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紧盯工作目标,勇于担责、积极作为,建全生态警务工作体系,全力护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以前巡一次山就像跑一场马拉松,警服都被汗水浸透了。现在用警用无人机巡护,效率高多了!”7月10日,小金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唐荣剑一边操控警用无人机一边介绍。
小金县境内河谷蜿蜒、高山纵横。复杂险峻的地形,使公安机关开展生态巡护时步履维艰。科技正有力推动着生态警务的迭代升级。小金县公安局为基层配备警用无人机6架,培训飞手5人,发挥警用无人机巡查机动性强、灵活度高、覆盖面广等优势,以派出所辖区为网格,将人力难以踏足的林区、深沟等盲区、险区作为重点巡航目标,进行拉网式排查。
“游客朋友们,这是红腹锦鸡,它们跃起飞翔的样子像不像凤凰?”7月10日,刘文君向慕名而来的游客热情地介绍。刘文君是汶川县绵虒镇沙排村村民。在野生动物爱好群体特别是鸟类爱好群体中,他还有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汶川凤凰哥”。2013年冬,刘文君在附近的山林中偶然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后,不时带上食物去投喂。经过多年相处,他与这群红腹锦鸡生出了默契,只要他在投喂点呼唤几声,一群群红腹锦鸡便会翩翩而至。
阿坝州公安局部署开展生态警务品牌创建活动后,在民警辅警的宣传引导下,刘文君成为一名“生态义警”。如今,他不仅守护着这群“凤凰”,还通过为前来观赏红腹锦鸡的游客当向导,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这群红腹锦鸡,真成了当地群众的‘绿色银行’。”汶川县公安局绵虒派出所所长赵明勇表示,他们将持续深化生态警务,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草坡片区生态警务联勤站,与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协同开展联勤执法巡查、涉生态矛盾纠纷调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等,让“绿色银行”释放更多红利。
(记者 张佳怡 通讯员 泽旺世杰)
湖州吴兴迭代升级生态警务联勤模式
多元共治绘就山水之美新画卷
“滴滴滴——”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老虎潭水库生态联勤警务站的警报突然响起。大屏幕上,一个红点正在向水库边缘移动。
“有人接近电子围栏!”值班警长姚建斌立即调取实时画面。“这里是生态警务站,您已进入水源保护区,请立即离开。”通过远程喊话系统,姚建斌劝阻一名想在水库钓鱼的市民。
依托“山水慧”数智平台的异常停留追踪、电子围栏防护、火情风险预判模块,老虎潭水库实现从人防到智防的跨越。平台运行3年来,库区生态违法案件数同比下降76%,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生态”。
从张志和笔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赞誉,到戴表元“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深情眷恋,湖州的山水之美早已融入千年的诗词画卷。为破解县区域生态协同治理难题,近年来,湖州市公安局吴兴区分局迭代升级生态警务联勤模式,牵头建成区县级生态治理中心——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生态警务联勤共治中心),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实行区委生态办统领,公安等6部门常驻、其他部门轮驻的“1+6+X”运行模式,集中处理全区生态治理业务。中心整合110、12345等多平台举报信息,统一研判后分类流转主责部门处置。
依托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吴兴公安打造生态执法一体化协同机制,不断提升执法效能。今年以来,吴兴公安已协同处置问题220余起,破获生态刑案1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名。“我们通过强化执法协同,快速查处破坏生态行为,提升监管效能,震慑违法犯罪,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警长沈剑介绍。
“野生动物包括哪些?”“网购鹦鹉违法吗?”“遇到受伤猫头鹰怎么办?”在“竹童”老师的生态直播间里,公众的生态疑惑得到专业解答。这是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创新宣教的一个缩影。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积极拓展公众参与渠道,组织丰富活动:开展野生动物常识讲解、非法捕猎工具实物警示展、生态知识趣味竞答、鸟类科学放归活动。
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创新打造生态警务联盟,广泛发动旅游景点、网红商家等力量,组建14支“生态义警”队伍,并成功培育“竹童讲生态”等多个接地气的网络宣传品牌。同时,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联合城管义工、护林员及广大志愿者,常态开展古道清洁、联合巡山、食安宣传等专项行动,让保护生态理念融入日常。
(记者 谢佳 通讯员 程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