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谁弱谁有理!”非机动车“乱骑行”与机动车发生碰撞事故,只要存在违法行为同样可能被判定全责……如今,越来越多“教科书式执法”案例出现在上海街头,让身处城市的每个人都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每一次被认可的执法,都是对规则的敬畏,更守护着城市的平安底色。近年来,上海公安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积极构建与“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相适应的执法规范化运行体系,在执法能力、监督管理、优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规范化指引,让民警现场执法更有底气
“惯用弱势地位抗辩长期困扰一线执法,执法指引为我们提供了方向。”今年6月,徐汇交警在处置一起外卖骑手占道行驶引发的碰撞事故时,依据上海市公安局执法指引,通过释法说理和公共视频佐证,依法判定非机动车驾驶人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执法”,赢得路过群众称赞。
在现代化超大城市,外卖快递员群体基数大、流动性强,经常出现交通违法行为。执法指引明确要求依法处置,纠正“我弱我有理”的错误观念,规范执法流程,让民警执法更有底气、处罚更显公正。
去年以来,上海市公安局法制部门深入调研,收集整理一线执法疑难问题,结合最新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动态制发各类执法指引56期,丰富了基层民警执法办案的“工具箱”。
执法指引为民警执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执法实战经验的提炼分享则打造了直观参考“范本”。近年来,上海公安治安、交管部门开展“教科书式执法”评选,涌现出大量优秀执法案例,一些规范执法音视频获得网友好评,已成为城市文明的“金字招牌”。
去年以来,上海市、区两级公安机关全年开展培训1200余期、网络直播课380余期,累计培训民警约6.8万人次。同时,他们打造智能训练平台,制作执法教学微课程230余门、“实战实训”教学片19部,确保基层民警“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智能化管理,让监督管理实现全流程闭环
“过去案件一多就容易发生超期办理、扣押物品超时等情况,现在系统会自动预警超期时限,并用红色醒目字体重点提示。”普陀分局法制支队民警邵舒艺表示,上海公安打造的新系统具有智能提示和辅助功能,可以避免人为疏漏,为规范化执法办案加了一道“保险锁”。
从“随机抽查”迈向“全量覆盖”,从“事后追溯”转向“全程管控”,上海公安构建的“检查—整改—反馈—追责”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正逐步成型。如今,新一代办案系统中设置了39个必检环节、192个监督预警模型,监督覆盖率达99%。
与此同时,上海公安机关加强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健全接报案全量网上登记管理、疑难案件会商等机制,以制度“硬约束”提升执法质效。今年以来,全局执法问题总数同比下降50.4%。
人性化服务,让执法管理彰显法治温度
“既能鼓舞他人,又温暖了自己。”黄浦分局交警李佳梁执勤时席地而坐,安抚哭泣男孩的温情瞬间走红网络。其所在支队还涌现了“外滩活地图”黄俊、帮搬货的辅警黄欣超等多位“网红”民警辅警。流量“偏爱”的背后,是上海公安在执法中传递人性关怀、城市温度的生动实践。
为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上海公安机关联合多部门,累计提供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协助送医治疗等19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600余起,结对帮扶950余人。2024年7月以来,全市涉未成年人纠纷警情数同比下降23.2%。
同时,上海公安机关依托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法治智慧化解矛盾、纾解困难。为护航发展,他们还打造17家“蓝鲸”护企工作站,开通了线上“沪企管家 护企有我”专窗,提供法律咨询、风险防范等服务,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法治阳光遍洒浦江两岸,照亮城市平安底色,渗入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在法理情的交融碰撞中,公平正义触手可及、润物无声,让上海这座国际化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