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奔腾东去,上游经四川、甘肃、宁夏到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黄河上游流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水源补给区,更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重点保护区,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战略性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黄河,党的十八大以来,踏遍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长足思考和深远谋划。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五省区公安机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厉打击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创新实施生态警务机制,凝聚生态环境保护合力,坚决筑牢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治理
创新推进生态警务机制建设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位于川甘交界,气势磅礴的黄河在此水流渐缓,岸边草原辽阔。
值守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地,阿坝公安机关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建立起具有生态特色、区位特色、职能特色的生态警务模式,一体化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工作。阿坝州黄河沿线各县市公安局结合辖区实际,探索推出“马背警务”“帐篷警务”等警务模式,将巡逻防范的触角延伸到草原、湿地、山沟、河岸,全域开展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等工作,秀美安澜、景美人和的崭新图景在黄河上游徐徐铺开。
“我们以实施生态警务为载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着力防范化解生态安全领域重大风险。”四川省公安厅森林警察总队有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森林警察部门从生态警务机制建设入手,依法严打、风险防控、改革强基,不断提升队伍专业化、实战化水平。
近年来,黄河上游省区公安机关因地制宜、精准谋划,建立完善符合区域实际的生态警务发展路径,全面构建生态保护治理新格局。
全面落实生态警长制度——青海公安机关积极构建生态警务室,加强三江源、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执法巡查力度,提升基层一线综合治理能力。宁夏公安机关建立五级森林警长体系,布建各级森林警长上千名,构建点面结合、纵深贯通、重点突出的森林警长组织框架。
强化科技赋能实战——甘肃公安机关组建专班集中研发64个数据模型,为侦查相关案件提供线索和情报支撑。内蒙古准格尔旗公安机关利用警用无人机和计算机集群计算技术生成沿黄河区域实景三维模型,融入智慧大脑系统平台,及时发现破坏生态环境情况。
加强专业力量建设——四川公安机关连续两年组织生态资源犯罪侦查大比武,培养一批实战领军人才、复合业务骨干。甘肃公安机关推动成立甘肃林院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有效缓解鉴定难、周期长问题。
利剑出鞘
严打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
可可西里,地处青藏高原,是黄河主要源区之一,所在的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
清冽的空气压迫着胸腔,每走一步都像是负重前行——这是青海省公安厅森林(国家公园)警察总队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民警深入无人区开展执法巡逻时的感受——他们每年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巡逻12次,每次行程1300公里,步伐艰难却从不止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软黄金”藏羚羊绒声名大噪,盗猎者涌入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锐减至不足2万只。
将盗采盗猎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几十年来,青海公安机关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同高度危险的盗猎分子顽强斗争。这份信念几十年不变,这腔热血几十年未凉。
青海公安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中华水塔’”的殷切嘱托,依托“昆仑”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清风”“春风”“黄河禁渔”等专项行动,常态化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今年以来,青海公安机关共侦办生态类刑事案件3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7名。
沿黄河源头顺流而下,滔滔河水在甘肃两进两出,全省80%的人口依黄河而居、受黄河滋养。
甘肃是阻挡腾格里、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移的生态屏障区。甘肃公安机关根据地形地貌和资源分布实际,划分山林区、保护区、河湖区、资源区、城镇区,分类管控、靶向施治,精准打击破坏生态资源违法犯罪。近五年来,甘肃公安机关共侦破环资类刑事案件6367起,打掉犯罪团伙143个。
打链条、摧团伙、断网络,黄河上游公安机关对生态环境资源犯罪“零容忍”,全面强化打击生态资源领域犯罪工作,以打促防形成有力震慑。
内蒙古公安机关聚焦精准打击、深度打击、规模打击,2023年至今年6月,破获环境资源领域刑事案件2157起,查处黄河流域刑事案件1027起,侦破河道非法采砂刑事案件48起。
宁夏公安机关健全完善情报收集、信息研判、打击处置等机制,2021年以来,侦办涉生态资源刑事案件452起;今年以来,先后破获多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
四川公安机关攻坚大要案件,查办的雅安“12·3”特大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以及乐山“6·30”特大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案获评全国精品案例、典型案例。
共治共管
统筹抓好生态保护系统治理
奔流不息的黄河在内蒙古勾勒出壮美的“几字弯”,全长843.5公里,约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警务合作论坛,沿黄9省区公安机关共同签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警务合作协议》,推动建立常态化情报共享、案件协查、边界联防、联合培训等机制,凝聚保护治理合力。
内蒙古还会同宁夏、甘肃等黄河流域毗邻省区多次组织召开打击破坏生态资源犯罪警务协作联席会议,持续加强生态警务合作,全面开展联防、联治、联打、联控、联宣。
一幅幅区域警务协作的和美蓝图铺展开来——
青海公安机关联合西藏那曲公安机关签订跨区域警务协议,联合四川阿坝、甘肃玛曲公安机关签订打击涉生态环境资源案件警务协作协议,推动省界生态环境领域治理共建、共商、共治。
四川公安机关在公安部支持下,依托西北、泛西南等区域警务合作机制,与甘肃、青海公安机关开展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持续深化川渝、川陕甘、川青藏等警务协作,常态化开展警务交流。
随着跨区域警务协作机制的不断完善,生态治理成效进一步凸显——
“2022年以来,我们开展跨区域执法协作50余次,斩断12条跨省区野生动植物犯罪交易链条。”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森林公安局局长李平介绍,尤其是联合甘肃警方斩断了盘踞在两省多地、辐射全国7省区的非法牟利犯罪链条,战果显著。
共治共管,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当前,黄河上游公安机关大力推进与水利、黄河河务、生态环境、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协作。
宁夏公安机关联合六部门出台《关于办理野生动物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强化司法与行政主管部门在涉案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价值认定等规定;甘肃公安机关对接检法定期召开“三长联席会议”,研商法律标准适用等问题。
内蒙古公安机关联合八部门开展黄河流域“天、空、地、人”立体化联合执法行动,从源头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四川公安机关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森林草原火灾原因调查联动机制,为案件侦破提供支撑。
此外,各地公安生态资源犯罪侦查部门切实加强与刑侦、治安、法制等警种合作,打造合成作战模式,切实提高打击治理质效,让黄河上游地区水更清、山更绿,生物多样性繁荣发展。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公安机关对大好河山的全力守护书写在绿水青山间。奔流的黄河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浪花奔涌,奏响“黄河大合唱”的新时代澎湃乐章。
(采写:中国警察网记者邵磊、谭广涛、黄钧钧、唐建权、闫振宙、苏婕,通讯员白宝强、杨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