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闻
新闻中心  >  公安要闻  > 正文

知礼让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

2021年12月02日 09:23     来源: 中国警察网    作者: 丁立民 柯星安   
中国警察网 · 丁立民 柯星安  |  2021-12-02 09:23

  今年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的主题是“守法规知礼让,安全文明出行”。交通参与者除了要做到“守法规”即“尊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还要做到“知礼让”,因为礼让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更是交通参与者“尊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具体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优秀交通文化传承创新。“礼让”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具体体现,能引导交通参与者树立正确的“守法规”价值观,构建和谐共治的道路交通安全社会体系。在日常的交通出行中,“礼让”不仅指机动车礼让行人,而且体现在机动车与机动车、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与行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相互依法礼让。礼让既是对自己交通安全义务的履行,更彰显了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权利的保障和尊重。

  知礼让,就是要知敬畏。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至高无上。生命权是公民作为人的存在、作为权利主权的前提条件,健康权是公民维护其身体健康即生理机能正常运行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和健康权。自然人的生命安全、生命尊严和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交通参与者之间彼此的礼让就是践行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的尊重,这是每一个交通参与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认知。

  知礼让,就是要知路权。礼让是路权分配的基本原则,是道路交通安全立法传递的价值导向,也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题中之义。车辆和行人都是拥有路权的主体,享有通行的权利,也意味着都要尽礼让的义务。礼让并不意味着任何一方权利的缺位,而是通过对路权归属的界定,涵养权责明晰的马路文明。

  知礼让,就是要知责任。有句话说得好——“好司机是在开五辆车”,这里所谓的好司机即是有责任感的司机,因为好司机知道,遵守法规并关照好路上的其他交通参与者是他的责任。责任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智、格局和胸怀,更体现了其对待人生和生命的态度。

  知礼让,就是要知共情。交通参与者通常多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正是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当对方礼让时,一个灯语、一声鸣笛、一个伸手示意、一句敬人的话语和一个会心的微笑,会让相互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猜疑和敌意瞬间化解,一次愉快的让行给彼此带来了一天的好心情,这正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马路上的和谐场景。

  礼让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传承,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应当。“守法规”“知礼让”,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道德和法治相辅相成,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触屏版 | PC版

© 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