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机场边检站组织民警探访新四军老兵茆杨林——
“红色寻访”见初心


浩浩革命史,悠悠军旅情。 6月25日,江苏盐城机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职工前往盐城市射阳县盘湾镇新四军老兵茆杨林家中,开展现地教学。这次“红色寻访”,是该站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茆杨林,1927年1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1943年初参加新四军,1950年7月入党,后编入华中十纵队84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历过大小战斗百余次,战斗负伤三次。 茆老家中,七八步见方的客厅,没有过多的装饰,石灰墙上挂着几幅茆老不同年代的军装照,照片虽已泛黄起皱,但相框却一尘不染。 在得到茆老同意后,民警从墙上取下其中一幅照片,仔细端详起来。照片上显示,这是1949年10月1日,时任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政工干部茆杨林在福州与战友合影。茆老凝视着照片,目光深情且泛着炽热,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他,虽然有些耳背,但被问起当年的抗战经历,老人立马精神抖擞,开始回忆往昔。 “1943年2月18日,日军经常到盘湾街上扫荡,副区长把我们组织起来,晚上袭击鬼子。”当时年仅17岁的茆杨林,自告奋勇地跟随黄沙区中队的战士们一起夜袭日军的草屋,但由于日本人的武器装备好,他们不敢靠太近。 “当时的条件那么艰苦,您跟战友们是怎么开展对敌斗争的呢?”民警衣天宇提出疑问。 面对民警的困惑,茆老随手拿起桌上的一根筷子,边用手比划边说,“当时没有步枪,只有老百姓打鸟的土枪,把家里吃饭的筷子头上用棉花包起来,沾了一点灯油,放在枪管里,打算去烧掉日本兵住的草房子。”由于隔着小河,土枪的射程有限,并没能烧毁日本兵的住处,但这一次的经历,让茆杨林更加坚定了打鬼子的决心。 1943年5月11日,茆杨林正式加入新四军。 “茆老17岁便加入革命队伍,把最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共产党,这种红色基因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传承。”民警时光就出生在射阳这片红色的热土上,这是他第三次来到茆杨林家中,“茆老的故事是党史的瑰宝,每听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和启示。” “有一次在解救老百姓的过程中,一个日本兵想夺我的枪,枪怎么能松啊,人不死,枪不能松!于是他就咬住我拿枪的这只手,另一个日本兵又上来砍了我一刀,当时手指头就挂下来了,枪还是没松。”茆老指着手上的伤疤,回忆起那段处于生死边缘的经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听到这里,工勤人员杨亮不禁眼眶湿润,讲述起自己父亲的故事,“我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身上多处负伤,复员后因一次救人失去了左腿,所以我能体会您当时的痛苦,老一辈用生命和鲜血才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一寸山河一寸血。茆杨林与敌人殊死战斗的故事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干革命不能半途而废。”茆杨林跟随部队从北洋打到南洋,一路向北,一直打到山东瓦窑,这时候日本宣布投降。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茆杨林在福建剿匪时,腿部负伤,退伍转业到地方工作,1982年离休。 听着茆老一个个战天斗地的革命故事,民警们一边自剖心迹、一边寻觅初心。 “这次寻访终生难忘,有一种灵魂被净化的感觉。”活动结束后,归途中的民警互相交流体会,“71年的党龄,茆老的革命气节和对救国救民真理的追求真实可感,仿佛就在眼前,仿佛伸手就可以触摸。” |
